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81091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7
《自探共研阅读法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自探共研阅读法的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呈现“少、慢、差、费”的局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对书的渴求却直线下降,即有几个想读书的也是“不求甚解”。传统的中学阅读教学中,“答案”成了思维的终结者,思维在找到答案后停止了脚步。学生的阅读成了琢磨标准答案,以应付提问。阅读兴趣丧失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搁置了,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也成了空中楼阁。 通过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反思和对《新课标》的认真研究,我们语文课题组确立了“自探共研”阅读法的实验课题。实验两年多,虽曾走过不少弯路,但“天道酬勤”,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阅读高效课堂的路子。下面将我们实验中的几
2、点不成熟的做法呈现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去探究??好读书。 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的作用。”对于阅读来说,兴趣是先导,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的去阅读,达到拓展视野、积累知识、获得教益的目的。因此,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所以,我经常这样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你想足不出户便通晓古今中外吗?你想在无聊烦躁时找到一碗心灵鸡汤吗?你想让你的灵感之泉顺笔尖汨汨流淌,进入“下笔有神”6的妙境吗?那么,阅读吧!阅读不可
3、以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可以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怎样去阅读呢?请尝试“自探共研”阅读法吧!它能教会你终身学习的方法,它能逐渐提升你的语文素养,找到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打通了思想经脉,扔掉了思想包袱,阅读之路便“千里万里任尔行”了。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探会研??读好书。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科学的方法是获取知识的利器。为了培养学生能力,一些老师曲解了“自探共研”的意思,认为自主探究就是“自由”探究,“自主”成了“自流”,学生的个性成了“任性”,完全任由学生教学,老师成了花
4、瓶;与之相反的是有人把“自探”与“共研”,混为一谈,甚至未“自探”直接进入“共研”。鉴于以上两点,我们摸索出了在有要求的前提下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学习方法。 (一)入格??自读、自思、自问、自得 1.提要求??四遍读书法。 一是感知读:从单纯的角度把握大意,感受体验,并及时记下阅读时生发的灵感。6 二是精心读:全程精读,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材料(老师亦可相机补充,以拓宽学生视野)。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入理解作品,从而质疑问难,与教材、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如在学习《黄河颂》时,为了让学生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5、,我播放《黄河大合唱》;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播放朗读带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是思考读: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表述,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所谓问题,主要是指学生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老师结合教学实际提示的重点问题。每篇文章我都让学生解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然后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将问题细化,找准突破点,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常见的突破点有:课文、题目、关键词语、过渡句段、重点句段、核心问题、写作特点等。另外,不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记叙文把握六要素,说明文
6、掌握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议论文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掌握了制胜的法宝,学生阅读便可以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了。 四是品味读: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值得学习的精品语言,对于母语的教学无需过多的语言知识和规则的传授,更不需要繁琐的逻辑分析,要让学生注重感悟,学会去品味鉴赏,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教育并获得美的享受。 2.自主学??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边读边思边悟边记,学习流程为“读书??思考??笔录”。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以下方面做好笔记:一是生字词注音释义;二是用一定符号确定文章结构,筛选相关信
7、息,如主旨句、线索等;三是读书中闪现的灵感,迅速地用笔锁定在有关的文字旁;四是读书生发的疑惑以及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索,准确地笔录在课本的空白处;五是对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力所能及地进行品评;六是产生的联想,受到的启迪,借鉴写法,调动储蓄,予以生动再现。6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自读自悟的学习是老师所不能取代的。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会讨论。于是,共研成了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出格??共学、同思、互问、互获 一篇文章的阅读,只有“入”是不够的,还须“出”
8、得来。“出”是从作者的思路中跳出来审视作品,探讨文章的“优劣得失”。这可不是一个人所能解决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