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

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

ID:23364575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7

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_第1页
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_第2页
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_第3页
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_第4页
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浙江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俞春晓《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一脉相承,再次强调了幼儿的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而大力推动了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幼儿园如何开展游戏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现例举如下。困惑一:游戏到底要不要教在观摩幼儿园游戏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孩子们还原真实生活,教幼儿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他们告诉幼儿,医院要分“挂号部”“门诊部”“注射室”“手术室”等;看病时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针应该

2、怎么打,盐水应该怎么挂……当我问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而不放手让幼儿自己玩时,教师们感到十分困惑:我们也想让幼儿自主地玩,不要教,可孩子们的游戏常常让人感觉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难道我们不该引导一下吗?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幼儿游戏真的需要教吗?教师为什么会常常觉得幼儿的游戏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而需要教呢?我觉得这与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游戏的本质有关系。有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那么幼儿的游戏就应该反映生活、再现生活。否则,教师就会觉得幼儿违反常理,就要去纠正,并教给幼儿“正确的玩法”。然而,游戏到底是什么?

3、众所周知,游戏虽然于生活,却又不同于生活,是儿童对生活的虚拟反映,或者也可以说是其对生活非常幼稚的认识。比如说医院游戏,人们看病的程序应该是“挂号→门诊→配药→打针”。这是谁的经验?是成人的经验,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挂号看不了病。但是,据调查,幼儿对医院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打针”。所以,孩子玩医院游戏时,绝不会想到扮演病人先去挂号,他们肯定先抢针筒、白大褂,争做医生。那么,当孩子们都成为“医生”百无聊赖时,情况会怎样呢?这时,如果教师放手,幼儿的游戏会出现多种可能。比如,“医生”会自己给自己打针,那么他同时也在体验病人的角色了;两个“医生”会互相给对方

4、打针,那么角色的分化就自然产生了。如果孩子们商量着到娃娃家去邀请爸爸或妈妈来做病人,或者他们去抱个娃娃来做病人,那么游戏情节便自然展开了。这样开展的游戏,显然和教师教给他们要怎么做医生、怎么去看病不一样,在有些教师看来这似乎不符合现实生活,孩子们玩得不够好、不够透,但他们是在真正自主地游戏,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而不只是在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实现教师的意图。如此说来,孩子的游戏不必教。首先,如果孩子不会玩,说明他们还不具备相关经验,那为什么非要他们玩这个游戏呢?其次,如果孩子的游戏行为和成人的经验或者和生活常理不一致,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只是“玩”

5、。教师须知,这种不成熟的表现才是孩子对生活的“真”体验。因此,在游戏中教师最需要做的不是去设定幼儿应该怎么玩,然后去教,而是用好奇心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孩子们究竟想干什么?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在其中发展了吗?发展了什么?就像在医院游戏中,孩子们虽然没有学会医院看病“应该有的”一般流程,但是他们在吵吵闹闹中分出了医生和护士,他们主动出击去娃娃家找病人,这其中不是发展了解决矛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了吗?在游戏中,教师应重视幼儿自发产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弃让幼儿得到“应该有的”学习与发展的念头。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放弃

6、“应该是这样”的理念,让孩子玩符合他们自身逻辑的游戏。困惑二:游戏需不需要预设如果说,游戏是孩子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那么游戏还需要教师预设吗?很多教师感到很困惑:如果游戏不需要预设,那么我该如何投放游戏材料呢?需要创设医院、娃娃家等区角环境吗?美工区、数学角的活动算不算游戏呢?教师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困惑?据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们混淆了教学与游戏的概念。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目的明确、流程清晰,教师对儿童在其中的学习与发展有针对性的期待,其成效也是显性的。但是,游戏中快乐是目的,学习并不是儿童追求的目标,而

7、是其附加值。为了玩,孩子会努力地尝试把珠子等串起来做成“妈妈”的项链,会为了买“菜”而设法分清1元还是5元钱币,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但又具有不确定性的学习机会。也就是说,今天,孩子想到扮演妈妈了,就可能会涉及对人物关系、装饰打扮等方面的学习;明天,如果这个“妈妈”对一辆自行车有了兴致,那么她可能会骑着车到处学习绕障碍而忘了还有个娃娃躺在家里。如果教师对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强烈的目标预设,就一定会想着控制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期望。比如说,教师创设娃娃家时,如果预设的是让孩子能学会扮演爸爸妈妈,模仿爸爸妈妈买菜烧饭、照顾娃娃,那么对于孩子骑着

8、车到处溜达就一定会不满,认为他偏离了游戏主题,轻者可能会诱导孩子回来继续扮演好爸爸妈妈,重者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