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47840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7
《新时代下教师需要构建的教育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时代下教师需要构建的教育观 教学观顾名思义是对教学的总体性认识或基本看法。在教学观这一总体认识之下,又有关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与评价等一系列具体的看法。要改造国民素质,要提高民族素养,不注重人文学科的教育就儿如鸟折一翼,车失一轮。作为教师,作为父母,切不可死抱着自己认为的“必须”而不顾孩子们的志趣、兴致、情境去硬塞给他们。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行动主张,成人以权威势力蛮横限制约束是对孩子心灵的野蛮侵害。新时代下我们应具备的教育观是: 一、新的教育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
2、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6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 (2)内外价值并
3、举。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4
4、)差异观――学生是―个个独特的人,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二、创新教育与教师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创新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观念提出的。任何一种新观念的提出,都是时代时展的必然结果。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创新教育是走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同时,新观念都具有超前性。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6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活动。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情是基础,理是目的。创新教育要注重人的情感投入,创设环境、培养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 三、素质教育 (一)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1、结合教材,自然渗透。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并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感觉,从而自然地受到教育。 2、见缝插针,适时渗透。除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外,其他学科都有它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适时向学生渗透。 3、持之以恒、不断渗透。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和树立的,它需要长期
6、的实践,反复不断地认识,逐步形成或树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持之以恒、进行不断地渗透。 (二)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 (三)突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起点。6 四、注重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注重参与的广度,让全体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参与“量”的飞跃。 1、采取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
7、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 2、展示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动态发展过程。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二)注重参与的深度,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参与“质”的飞跃。 1、培养自主意识,增强独立性。“独立性”指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能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策略能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进行调控。 2、调动积极因素,增强主动性。“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特征的总和。
8、 3、注重思维发展,增强创造性。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对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