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15078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6
《巧设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巧设疑问,开启学生思维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弊端,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巧设设疑积极性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63-01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学手段凭借其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发挥出了巨大优势,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宠儿
2、,但有些传统的教育手段凭借其科学性、实用性至今仍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它是课堂中沟通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 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许多教师缺乏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和探索,课堂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限制;同时又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是效率低下、事倍功半,被人诟病。那么要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下面就《
3、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教学案例谈谈一些感想。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课前,老师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容、知识结构,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这首词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场景、人物气势磅礴、超凡脱俗,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文意很难被学生理解。因而我把本词的突破口设定为“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苏轼为何独缅怀周瑜一人?”,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设置了四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的带领学生解析课文。 1.你所熟知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2
4、.苏轼笔下的周瑜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形象有何区别? 3.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苏轼与作者笔下的周瑜有何异同点? 4.苏轼为何会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苏轼为何独缅怀周瑜一人?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既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又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对古典诗词的挖掘程度远远超出平时。课后反思这堂课,我认为之所以成功关键还是“巧妙”二字。 一、中心问题的设置能够巧妙的围绕教学目标,始终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
5、叶”。只要仔细地挖掘教材,就会发现每一篇课文,不论再难,其实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关键突破口,它既能贯穿整篇文章,又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5,对于这首词的学习,学生只要理解了“苏轼为何独缅怀周瑜一人”,词的主题也就清晰地浮现出水面,即轻松实现了教学的目标,又巧妙地攻克了教学的难点。因而,语文教学就像是写一篇结构严谨的议论文文章,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找准了中心问题,也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教学才能有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成功的关键
6、。 二、巧布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现代教育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让学生感到有兴趣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入手,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借着时下掀起的“三国热”巧布悬念,既让
7、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又让学生陷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有效地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功导入新课。 三、问题的设置要巧妙的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也就是让问题有可探究性 好的问题设计必须难易适度,让学生有话可说,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可”5字。假如教师在设定探究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即使中心非常明确,很有启发性,也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无话可说,就失去了探究的价值,更别提完成教学目标了,必然是失败的。好的问题还应该是开放式的问题,学生可
8、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带有一定的冲突性和矛盾性,能够引起讨论,使学生有思维和观点碰撞。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紧扣住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普遍了解,又突出了教材的重点,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说有所得。 四、预设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本首词感情色彩强烈,文意对学生来讲比较难以理解,因而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去设计问题,更能够多梯度地解决教材的重、难点。 第一问:你所熟知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