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05723
大小:11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5
《探究活动给学生留下的不应只是一个结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究活动给学生留下的不应只是一个结论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目前科学课仅对学生灌输式教学,不注重提升引导学生在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的体验,从而导致学生对结论只死记硬背,印象不深刻等问题,本文以一个一线教师的视角,从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出发,通过创新实验设计、把握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细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中国分类号】G423.07 一、前言 目前针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中,很多疑问的解决和科学概念的树立都是通过“做实验”这种方式进行的。但是,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严格
2、的操作要求和过于细致的操作指导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一堂课下来仅仅学会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走完40分钟的学习过程,然而对于实验中的设计意图,涵盖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概念都不明确。学生们对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没有深入思考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从而未能系统性地掌握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较差。9 基于目前课堂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以自己外出听课中见到的以及自己在课程中用到的一些探究活动为例,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实验能力 俗话
3、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刻意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科学概念。由于学生将来会在中学阶段对科学教材及书本上的科学概念有一个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学习,因此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教师因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 我在外出听课学习时曾听到过这样一节课。课题是《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取了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探究性实验,发现其中的科学原理。 这
4、节课的主要环节如下: 1、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3)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物体会沉,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浮? (4)学生针对以下几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物体的体积、物体的重量、本身材料性质、中 间有无空气、物体的形状 2、实验探究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9 (1)出示7种不同的物体(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讨论哪些浮,哪些沉? (2)学生进行实验 (3)学生将7种物体按大小排列,观察发现沉浮与大
5、小无关 (4)学生将7种物体按轻重排列,观察发现沉浮与大小无关 (5)提出应该控制变量 (6)出示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实验,发现和重量有关 (7)出示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进行实验,发现和体积有关 3、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1)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提炼 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对“物体沉浮相关因素”进行猜测,实验探究,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但在这一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自主性是非常有限的。在猜测、实验探究的外表下,学生其实并没有多少自己深入思考分析、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整个探究活动被教师的预设牢牢地控制着。学生只能在教
6、师预设的范围内作一些简单的推测,冲不出这个思维的牢笼,其实不管学生有多么丰富的设想,都不能改变教师沿着设计好的步骤进行下一环节活动的要求。学生提出的可能与大小、轻重、本身材料性质、中间有无空气、水有关的这些想法都被教师在实验之前就排除了,但是对于为什么要排除,学生却并不明白。9 从各个教学环节来看,教师从上课一开始就在努力创设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希望能由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但是为了让学生尽量不出现偏差,顺利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师又严格地进行了控制和引导,让每个学生的探究过程只是照着预先设计好的模子走一遍。 这种他主性很强的探究性实验,虽然具有探
7、究活动的一系列步骤和活动形式,可让学生自主设计并深入研究这个实验的可发挥空间却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受价值目标和评价观的束缚,依然把完整顺利得出结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第一追求,使学生只是接受一种具有探究外壳的灌输式教学,对于结论只是死记硬背,印象不深刻。 其实,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把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放在首位,至于是否的得出结论,对于有的课程而言反而不那么重要。 如何让学生真正得到探究体验,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呢?我在外出听课的过程中曾听到嘉兴市南湖区的教研员阮翔老师的一节课,他的教学设计为上述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当时阮翔老师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
8、节: (1)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30毫升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