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89368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4
《试谈简化字同音替 由与对外汉字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谈简化字同音替由与对外汉字教学简化字同音替由与对外汉字教学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简化字同音替由与对外汉字教学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同音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简化字现象历来是文字学研究的热点理由之一,本文尝试对简化字同音替由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探讨其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简化字同音替代对外汉字教学应用 []A[]2095-3437(2013)20-0146-0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汉字繁简理由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2、,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简化字的类推方式、同音替代和繁简字关系理由等。本文拟对简化字中同音替由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探讨其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策略和途径。 一、什么是同音替代 同音替代是汉字简化策略之一。在作用不混淆的条件下,用形体简单的同音字或异音字代替繁体字,既减少了字数,又突出了表音的特点。[1]例如: 麯→曲嚮→向齣→出蔔→卜葉→叶 关于这种简化策略,后来各家称谓略有差异。苏培成(2003)认为“代替简化包括同音代替、近音代替和非同音近音代替”。[2]黎传绪(2003)称同音代替是合
3、并同音字:“只要音同(甚至不同),不论作用,强行合并。(有人称此为‘同音代替’,不确)这种简化把几个字合并,由一个字形表达这几个字的所有作用。”[3] 曹先摧(1981)认为同音替代包括秦汉前的古音通假、历代口语作品中的同音替代、现代人写别字、汉字简化中同音归并四种情况,并指出,汉字的表意性是导致发生同音替代的理由,且正是因为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同音替代使汉字的辨认发生困难。[4] 连登岗(2004)称同音替代字为“归并字”和“代替字”,所谓“归并字”,是指归并代替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作用(或音义)不同的繁体
4、字的简化字,包括异字归并、通假字归并、古今字归并三种,《简化字总表》中,归并字共104组;所谓“代替字”,指的是《简化字总表》中相互对应的简化字与繁体字不是同一个字的繁简字关系,而是用一个繁体字代替了另一个繁体字,这种代替,不仅是形体的代替,而且是字义与字音的代替,具体说来,即用甲字代乙字,甲字的形体取代乙字的作用,而同时弃甲字的作用和乙字的形体。代替字共有27个,分为同音代替字和非同音代替字两类。[5] 根据赵冰(2009)的统计,《简化字总表》有简化字2253个,其中以同音代替简化策略简化的字有123组
5、,第一表中有103组,第二表中有16组,第三表中有4组。在这123组中,代替字有123个,被代替字有145个。[6] 二、同音替代的研究目前状况 在对同音替代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基于正确学习和使用简化字的角度系统分析和考察了同音代替的原则和策略。如高更生的《学习的捷径》(2001)[7],朱增志、庄义友在《浅谈繁体字的正确辨认与使用》(2002)[8]、白瑞芬《非一对一关系的繁简字》(2006)[9]等,为人们正确学习和使用简化字提供了帮助。 一些学者基于汉字整理和规范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连登岗把
6、“一对多”的简化字进行了系统整理,分为三种类型:异字归并、通假字归并和古今字归并。并指出,把归并字、代替字当作简化字,混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字现象;一些归并字破坏了表意功能,如“了—暸”,“面—麵”等;一些归并字增加了多音多义现象,增加了学习和使用的难度,如“干、乾、幹”三字合并为“干”,就使得“干”字有了两种读音和二十多种义项;一些归并字歪曲了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音义对应关系,给繁简体转化和阅读文言文造成困难。并提出了调整归并字和代替字的原则和策略,倡议对如“蒙、濛、懞、曚”“借、藉”“历、歷、暦”等26组归并
7、字进行调整。 张振林《同音代替繁简字宜作适当调整》倡议对同音代替容易引起混乱的部分字进行局部调整,恢复一部分古字,如重出“雲”、“闢”、“裏”等带义符之古字,不再用“干”来代替“幹”、“榦”两字,恢复“後”“鬥”“餘”“穀”等古字。繁简体关系最好做到“一对一”。[10] 学者们的意见大致可以归为两点,即:一方面,用同音替代的策略简化汉字,有效地减少了汉字的数量,减少了一些汉字的笔画;另一方面,同音替代这种汉字简化策略也存在一些理由,即增加了一批记号字,破坏了汉字的表意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构字理据,增加了
8、一批形似字,造成一字多义等,不利于汉字的学习、掌握与应用。从汉字简化策略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对简化字持“功大于过”的立场,并且都承认类推简化和同音代替产生了一些学习和使用的难度大的简化字,但对于是否进行局部调整、如何进行调整,以及是否恢复一部分古字的理由,目前学者大多持相对谨慎的态度。毕竟,汉字规范既要适应社会需要进行不断修订,又要保持相对稳定,如何在二者中寻求最佳平衡点,还需要经过全面、深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