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

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

ID:23186185

大小:66.5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05

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_第1页
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_第2页
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_第3页
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_第4页
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摘要: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海后,围绕黄河流向、督府迁址及权限等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展开了二十余年的争论。在此过程中,山东巡抚的治河权客观上得到增强,河政体制与前清相比也发生较大变化。时局的变化、吏治的腐败也成为制约河政体制的重要因素。关键词:晚清;山东;黄河河政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12)01-0035-06收稿日期:2011-06-20?作者简介:高中华,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共党史研究。?①关于围绕黄河流向的详细争论参见高中华《祈天

2、忧民__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救助史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三章第二节“围绕黄河流向引发的中央与地方之争”。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海后,下游河道决口愈加频繁。自同治初年直至清末(1862-1911年),山东有43个年份发生黄河决溢,不仅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土地大片荒芜,而且致使地方政权控制力日趋下降,改变了山东社会的历史走向。关于黄河治理的专题研究,学术界已有一系列成果。其中,《清代黄河的治理》[1]等从自然变迁的角度用科技史的方法分析治理黄河的过程及原因;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

3、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版)、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版)等对黄河河政管理体制作了总体性论述。与其他水利专题史研宄相比,关于晚清山东河政体制的研宄仍有其薄弱之处。本文拟对晚清时期黄河治理的过程及河政体制的变化作一初步分析,探讨山东巡防与这一体制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一、山东巡抚与邻省之间关于黄河流向之争?①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河南铜瓦厢,北流山东,夺大清河入渤海。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围绕是否堵复缺口问题,长期争论不休,大致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从咸丰五年至同治二年,清政府无暇他顾,黄河处于漫流状态,黄

4、河改道山东入海的局面基本形成。咸丰五年六月黄河改道山东入海,当时清政府集中精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暇顾及黄河泛滥,更无多余财力拨付治河,故未及时提出明确的治河方案。七月,咸丰帝颁布谕旨:?黄流泛滥,……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若能因势利导,设法疏消,使横流有所归宿,通畅入海,不至旁趋无定,则附近民田庐舍,尚可保卫。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2]1127。面对黄流泛滥和民众“荡析离居”的局面,清政府唯一可做的即是让山东巡抚“因势利导”,使黄河顺流入海的主要原因就是“军务未平,饷糈不继”。至咸丰十年,有人

5、提议“就黄河改道,劝捐筑堤”,使黄河经由大清河通畅入海,使沿河居民免受黄灾。但此提议遭到一些官僚的反对,他们以“惟事关大局,宄竟有无窒碍,必须通盘筹计”[2]1193-1194为由,极力阻止。此时,英法联军已兵临北京城下,咸丰帝无暇顾及河政之事,将筑堤之议束之高阁。?第二阶段从同治三年至光绪十年,清政府一边围绕黄河流向进行争论,一边开始组织修筑新河堤防,处于边争论边筑堤的状态,治河成效低。?同治三年,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可以腾出手治理黄河了,但在治黄方案上存有着很大分歧。围绕黄河的流向,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现了两

6、次大的争论,分别是同治七年至H年(1868—1872年)和光绪十二年至十三年(1886—1887年)。起初,关于黄河的流向,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三种不同意见,即顺山东入海、复古道、古道分水三分,后来分流说并入复古道说,成为两种意见。?起初,山东巡抚、东河河督和漕运总督等均持“顺流说”,坚持黄河复故道的官僚并不多,因为此时他们还未认识到黄河决口对运河尤其是山东的危害。同治七年十二月,山东巡抚丁宝桢、东河河道总督苏廷魁、漕运总督张之万、两江总督马新贻等九人联名上书中央政府,坚持顺流入海,反对挽河归道,并提出三点理由:首先是财

7、力不济,“中原军务初年,库藏空虚,巨款难筹”;其次是治河不易,“荥工在河之南岸,地处上游。兰工在河之北岸,地处下游。论其形势,自应先堵荥泽,后堵兰阳,势难同时并举……荥口分溜无多,大溜仍有兰口直注利津牡蛎口入海。奔腾澎湃,势若建瓴。其水面之宽,跌塘之深,施工之难,较之荥工,自增数倍”;最后则是管河工之难,“若再添募数十万之丁夫,聚集沿黄数千里间。倘驾驭失宜,滋生事端,尤为可虑”[2]1326。?此时丁宝桢等尚未觉察到黄河水灾对运河的影响。黄河和运河水灾具有极强的并发性,一般称为黄运水灾或黄运洪灾。黄河决口小至运河不畅

8、,大至运河决口,形成规模不等的黄运洪灾。运河之治废直接影响到漕运之畅通与否,漕运之畅通与否又直接影响到政权的稳定,足见运河之兴废对清朝政权至关重要。咸丰五年之前,运河是由长江过淮河经黄河至京师。咸丰五年后,运河则需经山东黄河段借黄济运,山东中西部地区成为黄运交汇处,共流经16州县,全长800余里,黄河山东段对运河的影响日益加重,清政府也逐渐认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