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

浅谈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

ID:23091042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4

浅谈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_第1页
浅谈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_第2页
浅谈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_第3页
浅谈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_第4页
浅谈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文/侯满满【摘要】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塑造了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研究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形象浅析女性伦理文化。提倡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精神推陈出新。【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民间艺术;女性伦理;女性形象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民间艺术形式,普及千家万户,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承载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以简洁易懂的题材内容传达伦理道德,对塑造人物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儒家伦理思想体系更是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形式有很大影响。特别是

2、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喜闻乐见的美人图画形象的描绘,对于儒家思想特别是女性伦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起到不容小视的桥梁作用。一、儒家传统女性理论影响下的女性形象“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根植于儒家思想肥沃的土壤,“尊崇孔孟之道,崇尚诗书礼仪”,受这种文化观念的指引,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形象多是以体现“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贞操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明清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多为附衬角色,没有独立的女性题材出现。受儒家思想影响,女性一直是依附于家庭的“女主内”,在《母仪》

3、中有“行为仪表,言则中义,胎养子孙,以渐教化,既成其德,致其功业”,其以良母形象告诫女性:相夫教子是女子最大的功业。年画中教育女子相夫教子,祈求子孙满堂的题材如《教子有方》《连生贵子·恩授兰孙》等。以《麒麟送子图》为例,两幅图为对称形式,是贴于年轻夫妇房门的门画,图中母亲位于儿子后面,一手执画扇保护,一手托“玉书”(官印)。通过这幅画可以看出女性具有培育子女成才的责任,家是女性一生的事业。简洁喜庆的图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达到教化的目的。“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

4、动膝,立莫摇裙。”明确规定了女子形象的标准。儒家倡导的女性行为规范在民间创审美心理上已根深蒂固,“三从四德”更是成为典型的纲领性条规,如《女十忙》艺人们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描绘了农家妇女将棉花制作成布的情景,教导女子以温顺的态度学习如何做个好媳妇。《女诫》把“卑弱”视为核心思想,因此民间艺人们和大众对女性产生了定式化的形象要求:温柔、贤淑。女子从降生到老死都是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的,在儒家文化中,女性是没有婚姻自主和自由选择的权利,男女之间没有说媒、没有接受聘礼是不能交往的。如《亲事有成》:把十二生肖相生相克排列,中间画着算命先生

5、为男女算卦。旧中国地位婚姻制度是在明媒正娶的掩护下,全由父母包办。“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儒家伦理不仅要求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要求女性在丈夫死后不能改嫁,但是男性却可以有三妻四妾。如《一家之主》表明了男性的主体地位,女性温柔妩媚,表现了正是在以男性为主流的社会中对女性的压制与摧残。二、近现代女性伦理观念影响下的女性形象之变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西方文化逐渐传入,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逐渐形成,社会上女性独立意识和男女平等的思想萌芽开始产生。年画《蟾宫折桂,连中三元》中的女性姿态特征表现了女性的端庄、委婉、

6、贤淑。而《金莲》中的女性由清初的以衣裙蔽足的形象转变成以短衫、袄、裙、裤为主的三寸金莲形象。随着女子教育兴起、女子学堂的创办使女性能够和男性一样学习文化知识,女性也开始参加到保卫祖国抵抗外侵的行列中,反映时事新闻与新鲜事物题材的《女学生习武》便出现。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思潮和流派涌入国内,儒家独尊一统格局的文化受到“西学”的冲击,许多受过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否定封建礼教和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

7、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民国时期的《登坛跑马,打拳卖艺》描绘的是多才多艺的女子艺人形象,图中的女性超越了其原初女性人物在木版年画中所代表的儒家女性伦理形象,更进一步的体现出了对现实的反抗精神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地位提高、女性伦理思想加强,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欣赏要求发生了变化。由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艺术的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恢复发展。《闲情偶寄·演习部》“: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传奇妙在入情,即使至

8、今未死,亦当与世迁移,自转其舌,必不为胶柱鼓瑟之谈,以拂听着之耳。”《插秧收割人成双》与传统《男十忙》《女十忙》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以对称形式呈现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后者则是明显的男耕女织的分工。女性与男性一块参与耕作,与儒家的男女授受不亲形成了对比。杨家埠艺人还结合当时的生产、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