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

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

ID:33691958

大小:50.0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8

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山东潍坊的杨家埠风筝与民间木版年画一样,源远流长。它以造型合理、色彩艳丽、起飞高稳、富有民间乡土气息而自成一家,在中国风筝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关于杨家埠风筝,在清代曾流行着一首《十个大姐放风筝》的民歌:    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带着放风筝,放风筝。    大姐放的是白素贞,二姐放的是许相公,西湖来调情,来调情。    三姐放的杨宗保,四姐放的是穆桂英,气死六郎公,六郎公。    五姐放的张君瑞,六姐放的是崔莺莺,红娘真机灵,真机灵。    七姐放的祝九妹,八姐放的

2、是山伯兄,尼山读《诗经》,读《诗经》。    九姐放的牵牛郎,十姐放的是织女星,天河隔西东,隔西东。风筝越高情越浓,引来一群小后生,一阵脸儿红,脸儿红。    不知不觉拽风筝,暗暗拜求月老翁,红线你传送,你传送。    从这首民歌中,不仅可以窥见那时当地群众放风筝的情况,而且可以得知杨家埠风筝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与文艺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前几年,法国出版的《中国年画》一书中,印有清末时期杨家埠永长兴画店所刻印的内容为十个姑娘放风筝的《十美图》木版年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杨家埠风筝的起源,现已88岁的

3、风筝世家老艺人杨同科讲:“不记年载”。口碑所传杨家埠风筝在明代已经流行。笔者认为这种传说是可信的。    潍县城内白浪河的南坝崖,清代就是杨家埠风筝的集散地,真是有口皆碑,潍县城内有些人看上这个好买卖,他们结伙拉帮,占据市场,在那里转手倒卖风筝。杨家埠人不甘心自己的风筝市场被人夺走,清乾隆时,双方聚集武士,以力相争。在争斗时,临村齐家道有个齐武举(名齐士敬,雍正年间中武举,封官不就,在家为农)帮助杨家埠打败了那伙人。诉诸公堂之后,杨家埠的讼师杨五烈(名杨景镐,长兴画店八世祖)又为杨家埠打赢了这场官司。从此以后

4、,潍县城内白浪河边南坝崖的风筝大市场一直为杨家埠人所占有。民国年间这里的风筝交易还很兴旺。    据《潍县志稿》和杨家埠《杨氏宗谱》记载:从明末祟祯十二年(公元1636年)到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年),潍县一带战火连绵,杨家埠“适当其冲死绝逃亡其仅存者半”(杨家埠《杨氏宗谱》)。杨家埠风筝绝对不会在此期间有所发展。然而,清代初年,潍县南坝崖上的杨家埠风筝市场已为他人所眼馋,奋起相争,说明战乱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杨家埠风筝的产生、发展,并转化为商品生产,都是在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

5、之前完成的。    虽说迄今尚未发现有关杨家埠风筝在明代即已存在的文字记载和实物遗存,但杨家埠年画可作佐证;杨家埠年画画店“同顺堂”依靠年画的生产与销售发家致富,清嘉庆、道光年间,为杨永烈之妻树贞节石牌坊一座,耗尽家资而破产。相传在这以前“同顺堂”家的好日子过了300多年。据此可知,杨家埠年画作为商品生产之肇端,不会晚于明代中期。    杨家埠的年画画店,为了取得顾客青睐,一向有依靠制作年画的技术制作其他工艺品的习惯。有些工艺品使人见之流连忘返,闻名不见不肯罢休。例如灯彩就是一例。杨家埠的画店自从开业之后,年

6、年都要费尽心思,制作奇巧绝妙的灯彩,相互比奇、斗巧、争妍。清朝末年,绘图精美的灯彩成了普通之物,风云变幻、人物迫逐的走马灯也已失去了人的垂青。令人围观、交口称赞者,转为具有特技趣味的灯彩。例如:“二鹊争梅”、“雄鸡相斗”、“才子佳人”、“幽情对语”,以及“猴子戳蜂窝”、“农人摇辘护”等等。这些具有皮影表演艺术特点的灯彩,全靠掌烛后形成的热气流为动力,显现各自的风采。民国初期,此风仍然很盛。闹元宵时百里之外赶赴杨家埠观灯者不计其数。杨家埠扎风筝,最初的目的与制作灯彩相同,属于显示画店艺术才能之高超,招来顾客之赞

7、誉。    明代,杨家埠扎风筝并不用竹子,而是用当地所产的苇子和高粱秸作骨架糊绘而成,这和杨家埠最早的风筝是“八卦”、“七星”、“筛子”风筝十分相合。前两种风筝的骨架无需弯曲,长挺高粱秸即可做成。“七星”风筝是由五个圆圈连结而成,苇子薄而柔韧,制作“七星”骨架十分理想。杨家埠印制年画所余的纸头、颜色糊绘风筝又很方便。风筝飞到天空、五彩缤纷,相距很远就能观赏,对于炫耀年画画店艺人之才华,比之灯彩事半功倍,因此他们乐意为之。由此可见杨家埠风筝的起源和与木版年画的亲密关系。    “春到寒食六十日”,这时气温升高,

8、风和日丽,阳春三月开始。寒食后的清明节,旧俗为“踏青节”。山东潍坊一带,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煮鸡蛋分发青少年男女,作为踏青游春的食粮。读书的由老师领队,村童们由长辈带领,游冶于村郊、河旁、园林、山岑,踏青草,观风光。这时以风筝助兴,自然给人极大的乐趣。    杨家埠年画艺人,在长期的木版年画生产中,早已学会按照人们的心理要求,迎合民俗、节日、活动需要,设计制作畅销对路的民间工艺品的本领、他们扎制的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