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81502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心里健康的现状、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分析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奋发成才,他们胸怀博大、志向高远,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之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发生
2、很大变化,对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心理产生很大影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量迅速增大,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不住外部社会激烈竞争和深刻变革的冲击。近些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急功近利5 社会竞争的纯技术含量正在提高,我们常听到某些媒体指责社会人力供求比例失调,一方面某些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无法满足,一方面大量的这方面专业人才却找不到工作。很明显,现今社会竞争的压力已经是远远高于数年前,国企改革
3、、大学扩招等外部因素都加大了社会竞争的成本,往往需要加大在教育上和人际上数倍的如才能得到以往所能起到的效果,可以预见,这个趋势还将继续加大。在近几年中,大量的初层专业技术人才涌人社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得人们越来越显得急功近利,面对挑战他们都表现得急躁和思维方式极端。 (二)心理极端 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其根源都是自身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心理接受能力差,容易走极端,心理发展滞后于其生理和学业的发展。面对社会的残酷竞争,很多学生可能会采用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接受社会挑战,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
4、严重性,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育模式,致使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缺乏创新思想和意识。另外,正是由于社会的竞争压力,部分学生滋生了对社会的抵触情绪。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由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压力直接造成的。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社会对其期望、要求也较高,大学生自我关注和人生目标的定位也较高,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自然要比一般社会成员要大,其压力来源也较之一般社会成员要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5 第一,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使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如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毕业分配制
5、度的重大变化,使大学生受到强烈冲击,加之正在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社会富余劳动力的增多,以及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等,均使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从而产生极大的失落感。 第二,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活是独立的但又是集体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过不惯集体生活,从而普遍感到孤独寂寞,压抑和焦虑。大学校园属人群密集型场所,大学生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其个性、习惯的差异更显突出,这些都容易导致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与冲突。学生们如果无力自行妥善解决
6、或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 第三,家庭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普遍存在。父母的强烈期望,既可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也会成为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策5 1.建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成立学生心理卫生组织。以心理咨询机构为阵地和堡垒,着力培养专兼结合的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安排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健康》等有关宣传普及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课程,并列人学生必修课;周期性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使大学生系统的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了解心理卫生的一般知识及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7、成立学生心理卫生组织(社团、协会),把心理学爱好者集中起来进行培训与指导,培养一批学生骨干,由他们去开展“同伴教育“将更有亲和力、说服力。同时,通过协会开展多种心理活动:如团体辅导、大规模地心理健康普查等。大学生群体面临许多共同的人生发展课题和相似问题,他们也更认同同龄群体的肯定。因此,适当开展诸如“人际关系训练”、“领导才能拓展”等活动,让学生相互接纳、理解、支持、帮助达到改善和适应的目的。 2.营造良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