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

浅谈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

ID:23013111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2

浅谈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_第1页
浅谈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_第2页
浅谈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_第3页
浅谈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_第4页
浅谈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课程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文化与教育有着不解之从文化学的视域下隐性课程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bjy.提供,.缘,两者相互依存,二者共同体现在文化与课程的关系之中。隐性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也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对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研究视角、特性还有作用机制等一些基本理由仍然是众说纷纭。或许,研究视角的一个转变就会给研究带来新的突

2、破和进展。本文立足于隐性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尝试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对隐性课程的文化特性等理由做一些深思和研究。  关键词:文化;隐型文化;课程;隐性课程  一、教育、文化与课程三者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绵延已久的社会现象。这么多年以来,学者对它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从广义上看,文化指的是人类后天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看,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这样看来,它把文化更多地是看成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

3、的符号系统。从社会总系统看来,教育是构成社会的子系统之一,它不但与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也和社会其他子系统,比如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密切相关。其中文化与教育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的一种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体现在,首先,教育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给予教育社会价值,而教育给予文化存活的动力和依据。其次,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教育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并且文化也正是通过教育的传递、交流、保存和创造过程中发展的。  从更加微观的视角上看

4、来,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集中体现在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上。课程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它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获得的所有经验,可以说课程是人类文化史的缩影。课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文化的主要属性。这不仅表现在课程是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人类从浩瀚的文化典籍的海洋中选择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展现的是文化的精髓。社会所积累的文化是课程的主要源泉,而课程则是累人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和手段。P.巴格比认为,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业已成型或重复出现的成分”,是“历史可被人知道一面”,更重要是,“文化还有价值”。综上所

5、述,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概括来说有两点,第一,课程对文化具有选择、净化、传递、保存、交流、创造、更新、丰富。第二,文化对课程的目标、内容等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比如说,文化的模式对课程目标、选择科目的影响,文化的变迁和交流对课程变革、教材更新过程的制约。  众所周知,课程是从人类文化中提炼出的精华,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必需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能够适用于广大的空间和众多的事物,是学习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用的到的文化经验。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对课程给予了肯定和高度的认可,并且都期待着按照课程作用的结果

6、对学生产生影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会和人的期望产生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是怎么出现的,究其理由,就是因为隐性课程的存在。  二、有关隐性课程的提出与其涵义  学校课程中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以来,就有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划分,两者在一定的程度上分别承担着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的角色,分别是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在课程领域中的体现。显型文化是指那些外部显现的文化要素,主要通过显性课程来传播;隐型文化是那些从外部不能把握的隐含的文化要素,主要通过隐性课程来传播。  隐性课程又被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

7、程、和自发课程等。这样一个概念产生于六七十年代,是由杰克逊(Jackson,P)1968年在他的著作《课堂中的生活》提出的;另一种说法产生于1970年的奥弗利(Overly,N.V.)在他的著作《自发课程:及其对儿童的影响》中提出的。其实,早在杜威(Deway,J.)所讲的“附带学习”中就已经有所提及,概指学习过程中自发的或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等。他认为这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语文、历史、地理等正规学科的学习更加重要,对未来生活具有根本性的价值。杜威的弟子克伯屈(Kilpatrick,W.H.)

8、,提出了“附学习”和“副学习”,概指学习过程中自发的或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杜威和克伯屈提出的观点和概念,其实已经涉及到隐性课程的理由。  有关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集中下各个学者的观点,得出有关隐性课程的基本概念。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隐含的、无意识的方式呈现出的课程。刘佛年先生指出,“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课内学科课程,也不等于以实践为主的活动的课程,而是一种寓教育于环境的潜在课程,是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