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

试析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

ID:22944288

大小:83.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1-02

试析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_第1页
试析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_第2页
试析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_第3页
试析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_第4页
试析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析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道德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Blasi(2005)提出了道德人格的心理学解释,以支持他有关道德同一性的观点。他认为,道德人格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即意志力、道德愿望和正直。意志力是个体追求其长期目标时应对内外困难的必备条件;正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直关乎自我感觉关键词:道

2、德;道德认知;道德人格;社会认知;长期通达性结构  摘要: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是将道德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结合起来,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来解释道德人格。道德人格可理解为个体建构社会事件过程中形成的长期通达性道德结构。道德人格具有两个基本特点:这种长期通达性道德结构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种道德结构是自动激活的。与特质观不同,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以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道德心理学领域中的理由。  试析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

3、德育实践的启迪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道德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Blasi(2005)提出了道德人格的心理学解释,以支持他有关道德同一性的观点。他认为,道德人格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即意志力、道德愿望和正直。意志力是个体追求其长期目标时应对内外困难的必备条件;正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直关乎自我感觉关键词:道德;道德认知;道德人格;社会认知;长期通达性结构  摘要: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是将道德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结合起来,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来解释道德

4、人格。道德人格可理解为个体建构社会事件过程中形成的长期通达性道德结构。道德人格具有两个基本特点:这种长期通达性道德结构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种道德结构是自动激活的。与特质观不同,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以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道德心理学领域中的理由。  10012435(2013)06069808  近十几年来,在人格、自我及同一性背景下研究道德的热潮再次兴起。虽然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对道德自我的关注并未完全消失[1],但是,传统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并未就道德认知如何与人格相互作用提供多少注解。这主要有两方面的理由:首先,传统的

5、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没有对人进行分类和评价,所以它不能作为判断人的道德价值的基础。同时,它没有评价个性及其美德,对人格和自我的道德特征也未作说明,所以其所设定的阶段次序也不能作为划分道德能力的尺度。其次,出于策略上的考虑,道德的公正性推理发展更适合阶段类型。阶段类型不仅为Kohlberg的道德理论提供了借鉴,而且可在心理学基础上反对道德相对论。因此,道德心理学中那些不能划分阶段或不能反对道德相对论的内容,自然不会作为传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  尽管道德的认知发展策略依然重要,并会继续引发大量研究,但对于道德心理学

6、的全面发展来说,不能一直忽略自我、同一性、人格等因素对道德的作用。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开始探索人格变量与道德机能之间的关系,并且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研究取向,一种是特质研究取向,另一种是人格的社会认知研究取向。  一、道德人格的特质研究  在Blasi(1984)看来,个体之所以具有道德同一性,是因为一些道德概念如公平、正义、善良等对于个体的自我理解来说是必需的。为此,Blasi(2005)[2]提出了道德人格的心理学解释,以支持他有关道德同一性的观点。他认为,道德人格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即意志力、道德愿望和正直。意志力

7、是个体追求其长期目标时应对内外困难的必备条件;正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迪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直关乎自我感觉的承诺;道德愿望指导意志力和正直,并为它们提供各自的道德作用。对典型道德个体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Blasi关于道德人格的理论,同时也证明了道德自我的重要性。Colby和Damon(1992)[3]在对道德楷模的分析中发现,道德楷模将个人目标与道德目标进行了整合,并用道德人格来认识自我。Hart等人(1995)[4]认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主义的青少年经常把理想自我与道德人格联系起来,把

8、自我与道德目标联系起来。Cantor(1990)[5]指出,特质研究解释了人格的“有”方面(对立于人格的社会认知研究的“做”方面)。根据特质模型,人格被理解为个体所拥有的特质的集合,在这些特质的分配上存在个体差异。据此推论,一个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他身上具备被认为是“美德”的特质;而一个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他身上则不具备被认为是“美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