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ID:2290277

大小:12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15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1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2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3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4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辛亥革命枣庄一中高一易慧君【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课堂目标】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史料的分析与探究,掌握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等,认识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和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从中感受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新和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有关史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运用相关材料,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以及辛亥革命

2、的成功与失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争取认识和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和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学设计】本课分为三章第一章:《革命纷飞的年代》第二章:《武昌城首义》第三章:《创建共和制》【导入】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

3、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这是秋瑾赴刑场时精彩开场白。1907年秋瑾遇难,1907年徐锡麟被凌迟而死,其心肝被士兵所食。。。。1911年林觉民遇难,1911年喻培伦遇难。。。。他们虽死,但死得其所,他们虽死,但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充分的舆论、军事准备。【讲授新课】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它给近代的中国人什么样的启示呢?(打出)————辛亥革命一、革命纷飞的年代革命纷飞之背景:【展示图片】展示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与压迫,与清政府的奴颜卑膝。【设计小贴士】图片直观表现西

4、方铁蹄下,中国受奴役的悲惨境地,与中国政府的软弱无能。并总结:1.社会基础:民族危机加剧,清朝反动本质暴露(提供材料)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得出结论:2.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介绍同盟会: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时、地:1905年,东京总理:孙中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分析其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核心要求推翻清政府但没有明确反帝推翻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土地纲领但不彻底得出结论:3.组织基础:资产

5、阶级革命团体、政党(同盟会)的建立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代表进步主流,但20世纪初,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的工具,革命成为进步主流,康有为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主张已经落伍而且反对革命,因为君主立宪派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利益,与封建势力联系密切,看不到发动民众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总结:从而4、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做了舆论宣传。【展示地图】总结: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系列武装起义6、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设计小帖士】介绍四川保路运动,便于学生理解革命为什么会在武昌发生。【展示民谣】宣统年间的民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设计小贴上】以民谣的方式展现辛亥革

6、命顺乎民心。从而导入————《武昌城首义》角色体验:如果你是新闻工作者,报道《武昌首义》(学生回答)1911年9月14日,湖北革命组织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打响了反清的第一枪,12日占领武汉三镇。随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设计小贴士】通过新闻,让学生注意细节,也提高课堂氛围。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可。……借黎元

7、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问题探究:你认为吴兆麟的话有道理吗?(学生回答,老师总结)A、有,借助黎的声望,有利加速革命的进程和减少革命的阻力。且孙黄等主要领导人不在武昌,吴兆麟等人无力主持局面。B、无,革命党人依靠自己手中新军的力量已经取得了胜利,应该有能力控制局面,无须将领导权拱手让给旧官僚,使革命出现潜伏的危机。提出疑问:孙先生哪去了?【导入】————《创建共和制》1、1911年10月1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孙中山在报纸上看见了中国武昌起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