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01548
大小:76.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0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摘要:从职业岗位对实用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出发,秉承技术核心而非学科中心的课程知识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原则,运用逆向设计法,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层次一模块”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关键词:理念;原则;逆向设计;“层次一模块”课程体系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
2、系。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是其中应当首先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结合我院近几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构建一个高职教育课程的新体系。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高职教育课程理念的依据。(一)技术核心而非学科中心的课程知识观课程以知识为载体,是知识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为学生的发展设定的一个前进的轨道。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
3、作为课程载体的知识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思维训练为中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观。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深入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技术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超过科学的成就,而且科学与技术已形成一个双向作用的格局,这种状况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传统学术型大学己经远远无法满足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是应现代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而产生的现代新型高等教育。作为以培养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是学术型人才,其课程内容就不应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
4、技术知识为核心。这种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是面向市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人,他们掌握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工程化、为了应用。这种以技术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的获得为核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现代技术型大学的课程观。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观与技术型大学的课程观,是两种不同的建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理念。前者服务于学科建设和知识积累的目的,是几百年来大学这种机构留给现代大学的珍贵财富。后者服务于技术开发和职业训练的目的是近代工业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理念从技术出发而非学科出发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二)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以
5、技术知识为载体,这只是表达了课程的内容和组成要素,是课程的静态的一面。事实上,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还在于,这些知识技能是如何内化为学生的身心素质的,这一过程就是课程的动态的一面。现代的课程观更强调课程作为过程的意义大于对知识的掌握,关注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是因为人们正深刻地意识到课程目标的达成越来越依赖于学习者主体的个人参与和积极行动,因此,对课程的建构应该越来越多地考虑学习者的特点。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如此,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前提下,能否更好地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是其课程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两个考察层次:一是学
6、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者是课程构建的起点,后者是课程构建的阶段性目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院提出了教育质量的含义之一是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这不仅是科学的,更是务实的。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能力方面;一是对学习的心理、态度、情感方面。在我国,现阶段进入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在这两方面都与进入学术型大学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处于弱势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未来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在理论学习中的失败也许恰恰证明他在其他方面有过人的地方。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课程体系构
7、建中努力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在如何落实则见仁见智。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是参与,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这种参与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但是在课程体系设计、内容选择上要能有利于这种实现,体现参与的要求,创造参与的条件,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因此,高职课程体系不应当仅是知识的体系,它不仅要包含知识点,更多的内容应该是技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