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785097
大小:91.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31
《知识管理与创新——以公务福利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知识管理与创新—以公务福利为例蔡祈贤摘要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知识始终是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独领风骚,俨然代表一种财富与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迎应知识爆增、全球化与信息革命的冲击,知识需要妥适的管理,经由良善的管理策略,使各种有用的知识能有系统的选取、储存、分享,而其终极目的,则在便利的运用与创新。因此,知识管理与创新是新世纪组织最重要的竞争源泉。住福会于93年5月成立知识社群,在团队的合作努力下,已建构完成公务福利知识管理系统,内
2、含1743个知识对象,形成一个丰富且便捷运用的知识平台。同时再经由持续的建置更新与鼓舞同仁点阅应用,一年来已创新多项福利措施,计有低率的优惠贷款、多元的协助服务、优利的住宅辅购、生动的文康活动、活力的休闲旅游等。对提升公务同仁的福利服务与增益福祉,助益甚大,此系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之原则,使公教员工享受更多、更精致福利的有效作为。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knowledge)系指人类透过认知或思考过程,而获得一切有用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千百年来,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知识亦不停的积累。挽近以来由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增长更为快速。根据学者的研究,当前人类总知识,每二至三年即增加一倍;每
3、天有6千至7千篇科学论文发表,平均每日出版13,000本书。管理大师P.F.Drucker于1993年出版「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Society),主张在资本主义之后的知识社会,资本不再是主导经济发展的力量,知识的运用与制造,才是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于1996年出版「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系列报告,明确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界定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并列的新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由劳力密集、资本密集,转变为知识密
4、集。知识俨然是一种财富、一种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力。知识风起云涌,又独领风骚,但其衰退的周期也相随缩短,因此,必须时时汰换,所拥有的资产方不致形成包袱;兼以面对全球化、激烈竞争及信息革命的冲击,知识如何有效管理经营,已成为新经济社会之主轴。本文首先概述知识的属性与类别;其次探讨知识管理的新思维;复次说明公务福利知识管理建构的过程与体系;更进一步申述运用知识管理创新福利之作为。贰、知识的特质与类别从人类文化的史实来考察,早在古希腊时期,知识就很受重视,哲人Socrates即力主知识可以促进道德;Plato在其「理想国」(TheRepublic)一书符应,智德为万德之首,拥有知识的哲学家
5、即为统治阶层;中世纪的经验主义者FrancisBacon,也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后现代社会学家M.Foucault更强调,知识创造力量,没有知识即无力量。这些箴言或主张,在在皆说明知识的重要影响力。一、知识之特性ThomasStewart在其所著「智慧资本」(TheIntellectualCapital)一书中揭示,知识具有不会削减,生产过剩、前后不均、无法预测等特质;Sveiby(1997)认为知识有四个特性:(一)知识是隐性的(tacit);(二)知识是行动取向的(action-oriented);(三)知识是经由法则支持的(Supportedbyrules);(四)知识是持续改变的。另有学
6、者主张其具有价值性、阶层性、共享性、衍生性(陈淑华,民92)。综整而言,可析述其特性如下(王颂平,民95):(一)不会削减知识具有经济学中公共财之共享性(nonrival)特质,亦即知识并不因人使用后而消耗,而是能够让人继续反复的享用。例如书本的知识,可以无止境的传授给任何人,而不会有丝毫的减损。(二)知识过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创新知识,而且知识创造的速度,还会因为知识的不断累积而提升,新知识也因此愈来愈多。所以现在人们面临到的问题,不是知识短缺,而是知识过剩,故选择、批判知识的能力也愈来愈重要。(三)头重脚轻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具有「高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之特性。成本集中在产品开发过程的前端。换
7、言之,知识密集型产业,设计研发费用远远高于制造复制费用。(四)无法预测知识的发展呈现非线性之趋势,新旧知识之间往往无法找出相关联结,因此知识的汰换非常快速,而未来发展也愈不可预测。(五)知识是易变的资产由于组织只能保存知识,无法创造知识,而个人的隐性知识(如个人经验、人脉等),又无法全部转化为组织知识。因此,若部门员工离职,即带走他所有的知识。二、知识的类别从1960年代开始,学者即进行知识分类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