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生成和预设的角度对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从教学生成和预设的角度对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ID:22742503

大小:4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1

从教学生成和预设的角度对课堂有效性的思考_第1页
从教学生成和预设的角度对课堂有效性的思考_第2页
从教学生成和预设的角度对课堂有效性的思考_第3页
从教学生成和预设的角度对课堂有效性的思考_第4页
从教学生成和预设的角度对课堂有效性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教学生成和预设的角度对课堂有效性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动态生成课堂中的教师预设---从教学生成和预设的角度对课堂有效性的思考初涉教坛,耳濡目染最多的要数“教学有效性”。对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始终贯穿着教师的各项活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无一缺席。作为新教师,在职业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在自我成长的路途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念能在这一阶段在内心树立,并渐渐作为核心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对教师目前以及今后的认知成长有深远影响。这是和“教学有效性”本身所涵盖的深刻内涵密切相关的。一.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教学有效性体现在教学中,包括有效的学和有效的教,最终要落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首先是有效的学。对于考量学习的有效性,有三个方面的指标:

2、第一个指标是学习速度。第二个指标是学习结果。第三个指标是学习体验。学习速度实际上就是指学习效率。学习特定的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你学习效率越高。学习时间包括指向学校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指向学生个人的学习时间,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在课外自由学习。学生学习结果就是指经过学习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而针对课堂的学习结果也就是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个收获绝不单单体现在分数上,我们要看分数背后的“故事”。一方面,同样的分数,是靠时间、记忆、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的,还是靠自己思考、创造性的思维获得的。这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另

3、一方面还跟试题有关。试卷里的题目是智慧性的还是知识性的,使学生只凭记忆就能解答的问题还是必须经过创造性地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这跟试题本生的智慧价值有关,对命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习体验分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伴随,一个是生发。英语中的“with结构”有时候我们把它解释为一种伴随状态,我们这里的“伴随”也就是这个意思,讲的就是学生以什么样的状态---是生气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冷漠呆滞地进行学习。而“生发”指学生可能觉得学习过程没那么有趣,但是学完以后觉得有价值,是一种“结果兴趣”。后一种体验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有相对较高的要求。随着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

4、学科知识的积累,难度的增加,学习兴趣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学习结果,所以这个体验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是有效的教。有效的教,就是教有效地促进了学。这种促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促进,另一种是间接的促进,这两个过程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先后交替,相互促进的。“直接的促进”就是指教师的教学令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深,更容易,如果没有老师教,学生可能学得很慢,学得很浅,理解得很不到位,多针对一些显性的知识技能。而“间接的促进”较“直接的促进”更为隐蔽,过程也更为漫长。它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从中慢慢悟出了学习的道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那么以后他就能慢慢地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有

5、了更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使教育有了更强的发展后劲。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和低效化问题要想进一步提高有效教学的水平,势必要找到教学中的漏洞并作为改进的空间,以下是从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对目前出现的一些教学形式化和低效化表现的不完全总结。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三维目标的割裂;第二,教学内容的泛化;第三,教学活动的外化;第四,教学层次的低下;第五,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第一,三维目标的割裂。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发展观,追求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对于英语来说,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基本的载体,如果离开了目标语,为过程而过程,英语教学就失了

6、其异于其他学科的特性,甚至是教学活动异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性,变得没有价值可言。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主要体现在一些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上。本该从教材文本中提炼,升华或者从师生互动中捕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变成了生硬的说教,把英语课堂思想品德课化,不但情感教育的目标难以真正达到,还会令课堂失焦,混淆学生的视听。学知道先学做人,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十分重要,但它应该是弥漫式、渗透式的,而不是孤立地在教学的某个环节进行。第三点问题存在于三维目标本身的灵活性和教师固有思维和现有能力的脱节。三维目标其本身的表述以及其作为教学目标的地位旨在令教师形成

7、三维的教学观念,观念一旦形成,势必会指导教学的方方面面,“割裂”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改善。问题是很多教师对三者整合的教学思路还缺乏经验,习惯了单一地落实一个一个语言点和语法点。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不再是量化单一的,这对教师的理解整合各方面教学因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教学内容的泛化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以及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教材角色的变化。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这不是否定教材,只是对单纯的“照本宣科”提出了质疑,相反地,对教材的利用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材不仅是知识点的物理载体,它更是一本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