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

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

ID:22695692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1

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1页
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2页
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3页
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4页
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采用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估抗抑郁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PSD较单用帕罗西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2、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重度抑郁患者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如不及时防范,将导致严重后果。目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最常用的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SSRI)。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我科采用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PSD,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78例PSD患者。入选标准:①首次发生脑卒中,脑卒中的诊断依据全国第四届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

3、脑出血、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CT和MRI证实。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2]。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抑郁以及有抑郁病史、合并其他全身性严重疾病者。78例患者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49~78岁,平均64.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抑郁程度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在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帕罗西汀治疗(20 mg/d),观察组采用帕罗西汀(20 mg/d)联合舒肝解郁胶囊(14

4、40 mg/d)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适当心理疏导及康复性训练。疗程为6周。  1.3 疗效评定 依据HAMD减分率评价抗抑郁疗效。基本痊愈:≥75%;明显好转:50%~74%;好转:30%~49%;无效:<30%。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明显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抗抑郁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

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对照组共13例(33.3%)出现失眠、恶心、胃肠道反应等轻度不良反应,持续用药后逐渐减轻。观察组共15例(38.5%)出现嗜睡、食欲减退、失眠等轻度不良反应,持续用药后逐渐减轻。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不仅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使患者丧失治疗疾病的信心,不能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同时还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是目前阻碍脑卒中患者

6、恢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PSD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认为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如五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不足有关[3]。通常采用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进行治疗。帕罗西汀是目前作用最强的SSRI类药物,且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少,广泛用于PSD的治疗。舒肝解郁胶囊是国内第一个批准应用于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复方中成药,主要由贯叶金丝桃和刺五加组成。其中贯叶金丝桃素可抑制多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4];而刺五加则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心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脑

7、栓塞、短暂性脑缺血等[5]。两药联合用于治疗PSD的研究报道则较少。  本文采用帕罗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PSD,结果显示,其抗抑郁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帕罗西汀,表明舒肝解郁胶囊与帕罗西汀两药联用,可更好的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是临床治疗PSD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标准.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1.  [2] 汤毓华.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上海精神医学, 1984, 2(2

8、):6164.  [3] 陈华. 中风后抑郁症的研究治疗进展. 中国中医急症, 2007, 16(1):8991.  [4] 梁颖华, 王冬梅, 杨得坡,等. 贯叶金丝桃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神经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草药, 2007, 38(5):78979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