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ID:22655065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0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_第1页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_第2页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_第3页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_第4页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张淑芳    儿童为本,10年前我们惊讶于张康桥老师提出的儿童为本的新奇主张,10年后更多的教师渴望知道怎样实践。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理解儿童已成为共识,但还没有成为共同的行动,重要的原因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策略这座桥梁。作为儿童为本的语文教学研究组中的一员,我是幸运的,可以经常聆听张老师的教诲,跟随团队不断地探索,并尝试着总结出了以下三条不成熟的策略。    课前: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    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的关键,是在儿童的世界和教材的世界中找

2、到关联之处。    为了准备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我选上《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研究组齐力斟酌,就是难以跳出“教师主控”这样一个怪圈。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张老师支了一招,熟能生巧,这个“熟”不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熟读”。熟读儿童,是要了解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寻找孩子自己的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的链接。    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张老师提醒我,“让学生来总结评价大禹父亲‘鲧’的治水方法”是儿童经验与文本语言的链接点,因为儿童有关于“疏”与“堵”的具体生活经验。这样,我就准确地寻得了这样一个切合点。 

3、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想起了“鲧”这个人。他是禹的父亲,用了“堵”的办法。大禹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生:不行,因为土会变松,还会被冲走的,会引起更大的洪水。    生:因为他看到父亲用“堵”的方法失败了,他如果也用这种方法,也会失败的。    师:(追问)那么大禹用的是怎样的方法?    生:他用“疏”的方法。    生:他疏通,让水从高的地方流向更低的地方。    生:(突然,一个清瘦的男孩站了起来)堵的方法不是完全错误的,得在“堵”的基础上进行疏通,要疏堵结合。    师:(举起他的手,挥向大家)真是个金点子。(全场响起热烈

4、的掌声)    课堂就应该超越“唯师范式”,让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使儿童与文本真正相遇,学生成了真正的探索者,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这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学生有无限可能性”的实际意义,教学只有从这里开始,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课中:儿童的表达是教学的第二文本    此处儿童的表达是指儿童与文本对话后的感受、理解、困惑或思考。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课堂才有可能从需要走向教学目标,课堂才可能展现精彩的一幕。    如何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

5、本?(..)看张老师执教《牛郎织女》的片段。    生: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为什么不趁机带着儿女回到人间去生活,还要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专业,如果你乐意接受的话,给你取个外号叫“牛郎织女研究专家”。(众笑)    生:我知道为什么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相会了却不“私奔”的原因,(哄堂大笑)因为王母很厉害,再跑,王母娘娘会再划几条银河,说不定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众笑)    师:每年能见一次总是比没得见要好啊!但这里有个问题,“私奔”是什么意思?现在,喜鹊,甚至天上的王母、天兵天将等都看着、都知道的情况下,这叫不叫

6、“私奔”?    生:不叫“私奔”,叫“公奔!”(大伙笑得前俯后仰)    师:你创造了一个词,但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我建议再换个词。    生:公开地私奔,公奔。(众笑)    师:这样说也行,不过要在私奔这两个字上打个双引号,这表示不是真正的“私奔”,而是逃跑。我们就要像他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这就是学习,这就是研究。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他们可以逃跑,为什么不跑呢?    儿童为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儿童与文本相知相遇的基础上。之所以孩子说到“私奔”,是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而追问“私奔”,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这是为了进一步还

7、原文本,让儿童成为发问、表达和思想的主体,把语言以及意义的建构还给儿童,让儿童成为课堂的建设者、开发者、实践者。    课后:儿童的评价是教学反思的依据    一堂课成功与否,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评价与建议是我们课堂教学反思的关键。逐渐成熟的课堂就应该踏上全面倾听儿童、理解儿童之旅,在不断发现与改进中生长。    张老师三上《九色鹿》,两次倾听孩子的心声。第一次,引进课外名人名言与《农夫和蛇》的故事,制造矛盾冲突——你救不救调达?深入地探讨了人性,课讲得很深。上完后教师们议论纷纷,贬褒不一。而张老师却是请孩子来座谈,结果有一半孩子

8、喜欢,一半孩子搞不懂。张老师只说了一句话:“一半孩子说不行,这课就不行。”    于是,张老师在梳理孩子们意见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第二次试教,以“读出表情、读出心理、读出见解”为基本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