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

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

ID:22651998

大小:62.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30

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_第1页
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_第2页
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_第3页
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_第4页
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编者按:当前国内学术界、思想文化界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构新人文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究竟应怎样弘扬和建构新的文化精神,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作为其精神基点?武汉地区高校的部分中青年学者对此十分关注。他们就中国当代文化的整体发展态势、价值重构等学理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对话,提出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中一些观点颇具现实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本刊在参与学术座谈的基础上,组织编发了这组笔谈文章,希望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            *            *尽管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而且这种文化传统和历史是深

2、入骨髓的、想割都割不断的,但是在中国,有一种其他国家和民族——或者说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历史发展上少见的现象:这就是每当碰到比较难得的变革或转折机遇时,或当这种变革或转折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总会出现一种“念旧”情绪,一种“向后看”、“向回转”的呼声、心态。例如,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乃至主导意识形态领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新的动向,就其共同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而言,可谓之为“新保守主义”。作为一种当下存在的“新保守主义”,至少有这样一些共同性的东西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是“尚和”。即在各种现实的或理论的矛盾、

3、对立乃至对抗中,取向“迂回”、“折中”和“调和”。二是“非今”。即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现状乃至未来,表现出一种“泛人文主义”和“泛文化主义”的焦虑。三是“从古”。就是力主“回归”传统,“回归”历史;企图以古证今,或以古治今——从传统的历史中寻求对于现实和未来的解释或解救方案。从现实的角度看,“新保守主义”的兴起与既有价值体系的解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既有的价值消解又与知识分子群体进取精神的失落有着内在联系。知识分子历来对整个思想文化进程具有较大的影响。作为群体,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在其“少年和青年时代”——如“五四”时期——大多勇于进取,意气风发。但到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进取精神

4、和价值观念大多一同失落,往往不是退守到内心,就是转向传统或古代。就像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或那只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连当初一些颇为激进、以思想革命导师自居的人,也发出了“告别革命”的忏悔。如果说,这是因为身不由己,那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是以为修炼到了正果,得到了真谛,且还要到处讲经、布道、说法,那么,就很可怜或者可悲了。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或许“未入壮年,便已经老了”。所谓“新保守主义”,便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这种“群体早衰”和“精神阳痿”的表征。就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看,“新保守主义”的现实抱负乃至潜在威胁也是值得

5、深思和认真对待的。众所周知,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演进中,曾经发生过几次影响深远的巨大变革;而每一次变革,起初都轰轰烈烈,但最后似乎都“转了回来”。其中,有三点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尤为引起我的注意和兴趣。其一,每一次思想文化的变革起先大都具有在野的、民间的,或受激于域外异质文化的特点。其二,这种在野的、民间的或域外思想文化往往是多元的、新鲜的,富有活力和刺激性、启示性或批判性的;而作为其对立面的当朝的、官方的,或已经完全本土化的思想文化则恰恰相反:它们往往是一元的、陈旧的、趋于保守、桎梏人的思想和社会发展的。其三,当在野的、民间的或外来的思想文化兴起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冲突、磨合,它们往

6、往最终仍被整合集纳入既有的一元化和正统化轨道,而成为具有新的时代和社会特点的、以“保守主义”为基本精神的官方和本土思想文化。综观历史,具有某种相似性、同时也许唯一具有真正革命性的变革,是我们现在正处于其中的“清末至‘五四’乃至当今之变”。就相似性而言,这次大变革也是受激发于“域外”而起于“民间”;就其革命性或特异性而言,它是对一直掌握中国思想、文化、政治、伦理等主导话语权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官方文化”、“本土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叛。其追求的目标,是一切精神文化形态和物质文明形态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其精髓就是开放、变革、民主、科学和批判精神。——这是真正意义上从“古代向现代的过

7、渡的转变。”然而,随着这次大变革的倡导者和后继者们实际文化、社会乃至政治地位由“边缘”向“中心”的“位移”,它们当初的社会文化乃至政治需求开始或已经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先前那些一直与这场变革处于对立面的人们,或新近对现代化和世界化感到惶惑和焦虑的人们,也开始由“边缘”向“中心”“趋同”或“认同”。这样,当“边缘”成为“中心”时,“中心”又再次面临着“边缘化”——于是,中国思想、文化和政治史上似乎永远摆脱不了的“轮回”,又再一次在这新的世纪之交向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