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

ID:22622672

大小:6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30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_第1页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_第2页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_第3页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_第4页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沙漠时代的一块绿洲——浅谈“白洋淀诗歌”的意义  摘 要:“白洋淀诗群”是文革时期一个独特的存在,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具独特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个诗歌群落以及诗歌作品的分析,浅谈其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白洋淀诗歌;反叛;个性化写作;朦胧诗 一、白洋淀诗群1、白洋淀诗群的形成  “在20世纪中国,有一代人的经历非常特殊,他们从50年代起走上了充满美好憧憬的人生路途,60年代还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便响应号召弃学造反。到了60年代末,他们走出学校,到工厂、农村和在边疆去‘苦其心志’,尝遍人生

2、之苦果,所以其中一些不甘沉沦者‘动心忍性’,在文学中找到了他们的归宿,写下了震撼人心的作品。”①我想这样来描述“白洋淀诗群”再贴切不过了。虽然这种从生活的磨难走向精神创造的经历在古今中外许多文人身上都曾经发生过,所以作为一种精神投射才有了诗歌和小说。但是在中国,这部“类似犹太人被逐出家园,并使其‘增益其所不能’的历史,在这代人身上开了一个太过残酷的玩笑。”②“白洋淀诗群”是形成并存在于“文革”中后期的一个诗歌群体。1968年冬,一场上山下乡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昨日被称为“红卫兵”的一代青年,今天作为

3、“知识青年”奔往中国广大贫困、落后的农村,他们的一生将要在这一片“广阔天地”里与农民结合。白洋淀是一个离北京不远的淡水湖,那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群北京知青相约来到这里,在这些知青中,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群体——“白洋淀诗群”。  2、时代压力的反抗  文化大革命是以对文学艺术的扼杀开始的,文革运动开始后,短短几年,强大的政治力量便把一切传统的、有个性的文学作品统统视为“毒草”,而在公开的场合剔除净尽。那时,文学艺术的领域在中国大陆上几近一片荒原。但这片文学荒原并不都是沙漠,也存在着

4、一块块绿地,“‘白洋淀诗群’就是在历史的‘间隙’里出现的,反映了一代青年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思想的觉醒。”③作为“白洋淀诗群”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宋海泉更认为:“‘文革’十年是思想极端禁锢的十年,但也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十年。再也没有比黑夜中的闪电那样振聋发聩,那样感动人心,那样长久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了”。④哪里有意识的黑暗与蒙蔽,哪里就有启蒙,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在“文革”的动乱和专制的背景下,精神光照就成了这个时代最危险也最有价值的文化实践。“白洋淀诗群”就是这时代的压力的反抗者。  3、地下沙龙 

5、 “沙龙”即客厅、会客室,亦指17世纪西方上流社会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集会。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夜,这种沙龙在法国特别流行。杨健著《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中记载了70年代初期活动的“赵一凡沙龙(1970~1973)”,除此之外还有郭世英的“x小组”、张郎郎等人的“太阳纵队”、“白洋淀三剑客”等。这些沙龙式的组织出现在“文革”最混乱时期的“法制真空”中,他们是自发的,自然而非通过组织形成,成员多为干部子弟,有一定的政治背景,能够打听到一些内部消息和读到当时只供高干阅读的“内部材料”,他们是一群

6、善于独立思考,富有才情的青年。他们中有的地处偏僻,久居乡村,生活群体相对稳定,离政治风云的旋涡也较远,读书写作的环境也就更好些,“白洋淀诗群”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白洋淀诗群”最早成员是根子、芒克、多多,他们原为北京三中的同学,1969年初“三人同驾一辆马车”来到淀头村插队。后来方含、宋海泉、白青、潘青萍、陶洛涌、戎雪兰等加入进来。另外,还包括不在白洋淀插队但与他们交往密切、经常赴白洋淀谈诗、交流思想的文学青年,例如北岛、江河、严力、彭刚、史保嘉、郑义、陈凯歌等。他们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一是读书;

7、二是朗诵诗歌;三是交换诗稿。”⑤在一个艺术和人性受到普遍蔑视的时代,诗歌成了差不多是他们唯一表达内心情感,沟通“异端”的方式。他们的写作不为发表,只是彼此间聊以慰藉。写诗是他的生存方式,所以不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更不必媚俗大众,考虑传媒和出版。他们的诗歌具有真诚的品格,忠实于个人情感,更多关注和投射到个体的内心和体验。宋海泉在其回忆文章中写到:“人性在现实中丧失了合法的生存权力,但在诗歌的王国里,他却悄然诞生,肉体可以被消灭,思想可以被禁锢,但是,被麻木的感情、被压抑的欲望、对幸福的追求总会复苏、觉

8、醒的。”⑥“白洋淀诗群”是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最富思想成果的群体,他们不但“是以现儆诗为其主要标志”,并且“1973-1974年汇流于‘现代主义’旗帜之下”⑦,而且他们“以自己的诗歌写作据守了这个时代理性精神的高度,展示了他们对暴力、迷信、愚昧与专制的决绝和批判,以及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自由理解和独立思考。”⑧说白洋淀是孕育了朦胧诗的一个小小的摇篮,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尽管他们拒绝承认“朦胧诗”这个概念,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