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

“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

ID:22608050

大小:87.55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30

“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_第1页
“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_第2页
“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_第3页
“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_第4页
“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任何一种对世界的构想体系,无不以空间构想为基础;任何一种世界秩序必先落实于地理空间中。山脉、河流、沙漠、大海,东、西、南、北,中心、周边、里、外,无不成为建构世界秩序的空间要素。秦汉之前的古代中国,特别是周代以来,通过几部经典文献,古代思想家们利用表达地理实体的概念“山”、“海”以及表达方向、方位的辞汇,用空间概念建构了中国式的、具有一元等级世界秩序特征的“天下观”。“天下观”影响了历代中国王朝处理与外部世界的政策,并成为东亚朝贡体制的观念基础。在十九世纪以来,“天下观”成为清

2、政府抗拒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重要依据。关于“天下观”的内容及其意义,学术界多有论述1。本文主要依据中国古代文献,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天下观”的源流和内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天下观”的人文政治含义以及在当代世界中的现实意义作出评估。一天下观:古代中国对世界秩序在空间上的一个构想“天下观”是由“天下”、“畿服”等一系列空间概念构成的理论。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天下”。“天下”从空间意义而言,是指“天底下所有的土地”,它指称“整个世界”。“天下”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方位的界定。在夏代,由于缺乏实物材料,难以确证是

3、否出现了关于方位的概念。但有学者推测,“天下、中国、四方、四海、九州、四夷似乎在夏代以前就己存在了。”2到商朝时,关于中心和四方等方位概念就已确切地出现了。在殷商甲骨文卜辞中,“中商”、“四方”、“四土”等词频繁出现,这可由殷墟出土的“受年卜辞”中的“受中商年”3、“南土受年”、“西土受年”4、“东方受年、西方受年、北方受年”5等记录所佐证。另外,对于商代王室墓葬出现的“亚”形状,学者也认为象征着“四方”的概念。6从周代到秦汉,有关记载三代的文献大量出现。7“天下”、“四海”等辞汇频频出现在这一时期记述前代历史的文献

4、中。《尚书•大禹谟》记尧“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益稷》中有“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之句。《尚书•禹贡》中的“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周书•召浩》有“用于天下,越王显”的记载。《中庸》中有“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之句。《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等句。《孟子》中有“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国语•周语下》中有“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库以害天下”之句。《楚辞•天问》中有“授殷天下,其德安施”、“环理天下,夫何索求”、“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5、”等句。《战国策•齐策》也记载“古大禹之时,天下万国”。《诗经•小雅•北山》则更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山海经》中出现了“四极”、“八荒”等概念。《尔雅•释地篇》中收集了“四极”、“四海”和“四荒”概念。到秦汉之际,与“天下”一词覆盖的地理范围相近的辞汇均已被发明了出来,它们构成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构想的空间维度8。“天下”、“四海”等辞汇在先秦以及秦汉文献中不断被使用,但考查其出现的语境,它只是被笼统地使用,仅仅是一种泛指,缺乏明确的“所指”。《中庸》中的“天之所覆、地之

6、所载”,《礼记•曲礼》有“君天下为天子”,郑玄的笺注曰:“天下,谓外及四海也”,它们大体给予“天下”一个宽泛的定义;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的辞书《尔雅》的“释地篇”中,则给“四海”一个范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天下”、“四海”这些概念仅给“天下观”奠定了一个基础。只有在“畿服”概念出现之后,“天下观”才被完整地表达了出来。“畿服”是对“天下”这一空间的填充和划分。中国思想家们并不认为空间是均匀分布和“平铺”于世界表面的,而是由内向外、由中心向边缘的延伸。畿服理论源自周代和秦汉时期诸如《尚书•酒诰》、《国语•周语

7、上》、《尚书•禹贡》和《周礼》的几种文献中。在《尚书•酒诰》中,周王在告诫后代“罔湎于酒”时,追述了商人的内、外服制:“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不过,从系统性而言,《国语•周语上》、《尚书•禹贡》中阐述的“五服”说和《周礼•夏官•职方氏》中的“九服”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畿服理论。在《国语•周语上》中,“五服”理论借助祭公谋父之口被阐发了出来:“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这一理论以距离“王畿”中心的远近为次第,分为甸、侯、宾、要、荒

8、五个尊卑贵贱的不同区域。如果从理论的复杂程度而言,《周语》中的“五服”理论,只列了“五服”之名,而没有说明每“服”的“里”数。五个区域的划分标准也处于“地不必齐,域不必方”的阶段9。按照“畿服”理论的发展成熟度而言,《周语》中的“五服”理论显然处于“畿服”理论发展演变的早期阶段。《尚书》是古代另一部极重要的经典,它记录了距今二三千年前王室的浩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