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上之历史及历史上之戏剧

戏剧上之历史及历史上之戏剧

ID:22595834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0

上传者:U-991
戏剧上之历史及历史上之戏剧_第1页
戏剧上之历史及历史上之戏剧_第2页
戏剧上之历史及历史上之戏剧_第3页
戏剧上之历史及历史上之戏剧_第4页
戏剧上之历史及历史上之戏剧_第5页
资源描述:

《戏剧上之历史及历史上之戏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戏剧上之历史及历史上之戏剧-->绪言一、研究意义作为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领域一位贡献卓著的学者,《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对“周贻白”一条这样论说:他是“‘继王国维之后,对中国戏曲发展作通史性探讨和总结的戏剧理论家’;‘最先提出中国的戏剧,在声腔上可以分作三大源流,即昆曲、弋阳腔(一名高腔,又作京腔)、挪子腔的见解’;‘能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重视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重文辞的偏颇。”,而周贻白多年的挚友,已故戏曲研究大家张庚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学者不少,但写成完整史书而能独树一帜的,王国维、青木正儿之外,就要数到贻白了”,“贻白把宋元明清统一起来,写成了一本通史。他认为戏曲艺术来自民间,戏曲艺术是演出艺术,这些观点在他的论著中愈来愈清楚。同时他把戏曲史带进课堂,培养了不少学生,这些都是他对人民的贡献。”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红学家冯其庸认为:“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戏曲史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有贡献的”,“ 在封建时代和旧中国的戏曲,一向是被轻贱和糟蹋的,艺术凋零,资料散佚。要想把戏曲整理出一个史的系统来,并且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其单路蓝缕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周先生经济困窘,许多珍本秘籍,全凭钞借。”陈多这样评价周贻白:“他由戏剧本来就应当是搬演艺术的角度上来说,这也可以讲是在开创极有意义的。”闭戏剧研究学者郭英德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生的学者中,周贻白与那些驰骋文坛、纵横脾阖、气度非凡的‘大家’学者不同,他一生心无旁鹜,将心血全部倾注到中国戏剧史研究中,堪称一位埋头著述,老成敦厚的‘专家’学者。所以,从50年代至今,戏剧史研究圈子以外的人们对他也许相当生疏,而戏剧史研究圈子里的人们却都无不受到他的著作的滋养。”……更有甚,早在1947年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完稿后,当时的著名戏剧学者赵景深为其撰序,并不吝誉美之辞:“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曾有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戏剧全史。有之,自周贻白《中国戏剧史》始。”面对这些中国戏剧学研究领域博学鸿儒的评述,可见之周贻白的学术地位和历史贡献早有公论!夏写时在《论我国民族戏剧观的形成》一文中这样界定“戏剧观”:“……戏剧观以戏剧意识为起点和初级形态,包括对戏剧、戏曲基本规律的认识、戏剧审美追求、演剧观等重要内容。”郭英德在《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中认为:“ 合案头与场上为一,通观戏剧的历史变迁,一直是周贻白自觉的戏剧意识。正是这样的戏剧意识,促成他所撰写的戏剧史论著,不再是单纯的戏剧文学史,而是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史”。陈多则在《古代戏曲研究的检讨与展望》一文中,对“周贻白的戏剧观”是什么有清晰论述:关键在于他们对“戏剧”的认识:他们的“戏剧观”和王国维以来的一派学者明确地有着差异。……周先生的观点也基本与此相同,他在《中国戏剧史》的“自序”等中即反复申明全书立意的根本点在于:“盖戏剧本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因而就戏剧史的研究而言,“戏剧最主要的目的既为登场扮演,其间的衍变,应当比无论那方面都要来得重要”;“舞台上的事物,是整个戏剧的外形,戏剧既为表演而设,则舞台部分实比声调文词更为重要,更可看出戏剧的史的演进”。……在“戏剧是什么”这一“戏剧观”根本问题上与王国维先生及其后继者观念不同。……而确认“场上重于案头”,把“演剧性”或曰“扮演情形”作为在戏剧演进史中“比无论那方面都要来得重要”的内容……原因正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戏剧观”,都以“戏剧家的本分”而拒绝采用“词曲家”的评论标准,坚持戏剧应以“演剧性”为第一位,“是应当向舞台上扮演的东西”的表演的原旨。而周贻白“历经十年,稿凡三易”而成的《中国戏剧史》中提到“ 戏剧本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不比其他文体,仅供案头欣赏而已足。是则场上重于案头,不言而喻”。故笔者以为,周贻白的戏剧观总体而言,就是强调“戏剧本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强调“场上重于案头”、强调“舞台上的剧本”、强调“舞台上的事物”、强调“登场扮演”、强调“舞台的声调”等描述整个戏剧全貌的“戏剧是什么”的评价标准,须以场上的搬演来衡量,以周贻白的话说就是“非奏之场上不为功”。所以,笔者试图通过本文的研究,阐释周贻白早在50年前,以“非奏之场上不为功”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规律把握—立足于中国戏剧的发展命脉是由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控来把握的,同时揭示出“戏改”和“戏剧遗产保护”都是中国戏剧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同时,在《中国戏剧史》撰写过程中,周贻白所选用的资料有2千种,目近4、5千种,对如此繁浩资料的爬罗剔抉,肯定需要一种标准,以粼选出自己需要的素材,这种标准又应以恢复历史中戏剧的本真面貌为目的。故此,笔者认为,周贻白对戏剧历史中的史料碎片和历史中的戏剧真实全貌之间的把握,必然会有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周贻白的“非奏之场上不为功”;正是“非奏之场上不为功”这个选择标准,使他的戏剧史具有了一种历史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今天,作为每一个戏剧研究者,面对罗列如山的历史资料,跟周贻白一样都需要把握这种标准。 二、研究现状目前对周贻白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回忆文章:《场上案头一大家—中国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百年诞辰祭》中收录了大量周贻白生前好友如张庚、苏之卉、冯其庸等,及其学生傅晓航、任光伟等人的回忆性文章;此外,周贻白嗣子周华斌曾撰写《周贻白先生传略》,详尽的记述了周贻白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周贻白长子周龙斌也发表了《周贻白先生与》一文,对周贻白生平、戏剧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其学生沈燮元编选的《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对周贻白生平亦进行了简要的梳理。2、研究文章:陈多的《古代戏曲研究的检讨与展望》、余从的《戏曲研究的理念与戏曲史观一怀念恩师周贻白先生》、郭英德的《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等文章,提出周贻白的戏剧观为“非奏之场上不为功”或“合案头与场上为一”的观点,但都未作全面深入的阐释。3、另话剧、电影史中,如《中国电影图志》、陈景亮,邹建文的《百年中国电影精选》、《电影一百周年纪念版一中国影片大典》、《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中国电影图史》”、李道新的《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一2000》、葛一虹的《中国话剧通史》等,都提及周贻白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对中国早期电影界和话剧界的影响。 第一章周贻白的戏剧实践期....................12第一节三本史著中关于中国戏剧起源的推演辨析.......14第二节《中国剧场史》的意义........................19一、中国戏剧本体内涵研究方向的转折点.............19二、中国戏剧本体外延研究范围的确立................21三、中国戏剧舞台艺术的外在表征..................22四、“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的雏成.....................23第三节剧作中戏剧观的-->运用...........................25一、在早期中国戏剧界与电影界的影响力..............26二、以“非奏之场上不为功”发挥戏剧艺术强大的社会功能性....34三、以“非奏之场上不为功”把握戏剧艺术故事表演的规律性......37第二章周贻白的学术研究期................................40 第一节四本史著中关于中国戏剧起源的理论再述...........42第二节中国戏剧历史发展中民间与宫廷的辩证关系.......52一、民间戏剧作为中国戏剧发展主体地位的确认......53二、宫廷对民间戏剧的雅化和提升....................56三、中国戏剧历史发展中民间戏剧与宫廷戏剧的联动......59第三节戏剧创作中的平民化、通俗化倾向...............61第三章周贻白戏剧观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启示............67第一节承前启后的明灯.................................67一、承前..........................................67二、启后..........................................69第二节对当代戏剧研究与创作的学术价值启示..........72 一、对当代戏剧研究的启示..........................72(一)戏剧学研究本体的回归......................72(二)戏剧学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拓宽............75(三)民间戏剧与宫廷戏剧的互动互融关系........78(四)中国戏剧起源的多元并起...................80(五)三大声腔源流的提出.....................81二、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示.....................83(一)戏改问题................................83(二)戏剧遗产保护问题.........................85第三节对中国戏剧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87余论..........................................9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