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69314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寄语高三学生:(七)要善于同疲劳作斗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寄语高三学生:(七)要善于同疲劳作斗争 寄语高三学生:(七)要善于同疲劳作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很多同学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一种现象:身心疲累。表现为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脑袋里一团浆糊、学习效果不好,以致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影响到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是因为进入高三阶段,重复性的学习和过量的练习造成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再加上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或者复习没有计划,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指一个人长期连续学习之后学习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与心理异常的状态,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分两类:
2、一类是生理疲劳,主要指大脑疲劳,如提不起精神,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不准确等;另一类是心理疲劳,反应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反应慢,情绪躁动不安等。实践证明,大脑出现疲倦反应,进入保护性抑制,即使勤奋苦读,学习效果也不会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调整,不可等闲视之。首先要弄清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第一,长期超负荷用脑。高三学习的难度大,强度高,时间紧,加上连续作战,缺乏休息,势必引起用脑过度。人脑是世界上结构最精密功能最完善的组织,的也是最易疲劳的组织。用脑不科学最容易导致大脑疲劳。第二,学习安排不科学。作息时间不当,如学习时间过长,缺少适当的休息:学习材料安排不合理,长时间用一种
3、方式学习一科知识,长时间做同一类试题等。第三,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偏科或者长期成绩不理想,对某些学科或者某些老师或者某种教学方式不感兴趣,没有钻进去,但为高三形势所迫,又不得不学,所以就强迫自己学,时间一长就产生厌倦疲惫,出现头昏脑胀,注意力涣散,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第四,不良情绪的影响。譬如多次考试失败导致失落感,盲目攀比导致自卑感,以己之短比人之长造成沮丧失望感,不善处人际关系造成孤独感,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未来的高考产生恐慌感畏惧感等等,都可以引发学习疲劳。第五,长期营养不良。脑力劳动耗费能量,能量补充靠营养物质。但是有不少同学不懂这个道理,常常晚上加夜班,早上起得迟,一看
4、时间不够就不吃早餐。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身体健康,造成功能水平下降,引发疲劳。第六,作息无规律。如白天睡大觉,晚上加夜班,不考试时头脑处于兴奋活跃状态,该用脑时却迷迷糊糊。又如该晨练时睡懒觉,该体锻时又躲到教室里,身体素质下降,成了该学习时提不起精神,该睡觉时又睡不着。凡此种种,都是产生学习疲劳的原因。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解除学习疲劳。关键是科学用脑。(1)掌握科学的用脑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每天有四个活动高潮期:①早晨起床后的两个小时,②上午9―11点,③下午3―5点,④晚上19―21点。这几个时间段里,人精力集中,注意力强,记忆效果好,思维敏捷,不易疲劳,应是学习的高效
5、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几个时间段,把重要的学习内容和难度较大的学习材料放在这个时间来完成。那种晚上加班加点,白天迷迷糊糊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必须调整过来。许多高考状元在介绍学习经验时,都谈到调整生物钟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每个同学的生物钟不同,但是高考不可能照顾每一位同学,只有每一位同学去积极适应高考,所以借此寄语高三同学,用1―2个月时间,把你的生物钟调整过来,让你的最佳用脑时间与高考时间同步。(2)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培养出来的。正确认识不感兴趣学科的重要性,是学好该科的前提。可以通过计算高考中的比重,考试中得分
6、的价值,学好的可能,长分的空间等,认识高考科目6-1=0的效应,从而重视薄弱学科;还可以从成功解决该科问题和攻克知识堡垒的乐趣中,逐步培养兴趣。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学习方法。偏重直觉思维的同学,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视觉记忆多看多阅;偏重综合思维的同学,边听边看边写,效果更佳;偏重形象思维的同学,多运用想象联想帮助学习;偏重逻辑思维的同学,充分运用大脑的分析综合判断理解强化学习;偏重发散思维的同学,发展自己的一题多解能力,偏重集中思维的同学,多运用归纳综合长处帮助复习。此外,还应根据学习材料的特点,采用灵活的学习方法,文理交叉,读思结合,写算并举,使大脑皮层的机能部位轮流休息,减
7、缓疲劳,增大效益。(3)张弛有度,作息有方。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高三学生学习时间长,思维强度大,用脑多,必须重视劳逸结合。休息有两种方式:静休息(如睡眠)和动休息(如文体活动)。紧张繁重的学习中,别忘了每天坚持7-8小时的睡眠,要充分利用课间10分钟休息和“两课一操”的锻炼,周末不妨约几个朋友从事一些户外文体活动。还要合理安排学习、进食、睡眠、娱乐、锻炼、家庭劳动之间的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及时消除疲劳,恢复脑力和体力。(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情好,干什么都有精神。所以,要尽力保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