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

[高等教育]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

ID:22525655

大小:10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9

[高等教育]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_第1页
[高等教育]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_第2页
[高等教育]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_第3页
[高等教育]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_第4页
[高等教育]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重庆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专业(领域)名称:动力工程专业(领域)代码:430107培养单位名称:动力工程学院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表2011年5月8日8一、专业(领域)介绍动力工程领域是研究工程中能量的转换、传输和利用的理论、技术和设备。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既有悠久的历史,是一个传统的工程领域,又属于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信息、材料三大前沿领域之一。它与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以及化学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

2、工程等学科紧密相关。动力工程领域的技术特征是综合运用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检验测量技术、控制与采集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等来解决动力输出、质量控制、能源节约与开发、污染物减排等系列问题。动力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及国防工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二、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动力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8,紧密联系能源转换、传输与利用、工艺工程节能和污染物质排放控制的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

3、,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应当在本学科内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能够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掌握热工设备、能源转换和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制造和试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掌握对生产工艺、过程热工和设备进行检测与控制的原理及方法,能够对热工和环境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经济评价。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分析、研究、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具体要求为:1.

4、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掌握所从事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3.掌握一门外国语。三、主要研究方向1.传热传质强化及非平衡热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界面现象及相变换热,多相热质传递强化理论及方法,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散热,高效紧凑式换热设备,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工业锅炉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新型有机朗肯循环,拓展各种先进热力学循环在低温

5、余热利用系统中的应用及低温余热的多利用模式,建立低品位能源利用中热力学不可逆性分布与投资成本间的约束关系,发展不可逆热力学理论;拓展热经济学理论在可再生与替代能源上的应用,建立能量利用效率、投资成本、运行经济性、环境效益等多准则的节能设计评价新理论。2.清洁高效燃烧及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化石燃烧过程革新与能量释放新机理以及系统中污染物控制的理化机理,化石燃料高效热化学转换与利用新机制,低污染排放的燃烧新机理,低品位燃料洁净燃烧利用技术及系统;8详细基元反应燃烧动力学机理,低品位燃料燃烧过程的NOx、S

6、Ox、CO2及微量元素的生成机理及控制策略研究,低品位燃料燃烧过程的动态特性研究,新型替代燃料的性能分析。研究工业领域主要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新机制、技术与系统,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工业生产过程污染物生成控制新技术,城市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及非传统节能减排,流体机械新型节能技术。3.能源动力系统过程仿真、控制与集成能源动力系统半物理仿真的理论和方法,基于过程系统工程和计算能源科学的多尺度和混合多尺度模拟及多尺度非确定性优化方法、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化学反应动力学及化学反应机理简化;典型能源动力系统的协调

7、控制技术、自适应模糊控制技术与过程反演;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分布式复合能量耦合机制及管理策略、关键技术及部件,能源使用效率优化等。4.低温蓄能、制冷空调新技术及系统水合物法提纯低浓度煤层气技术的实验及多尺度模拟方法研究,探索水合物生长机理,提高水合物生长速率及储气率;研究内融冰蓄放冷性能,吸收式制冷高效发生技术及系统,多功能热泵性能;新型制冷空调技术及原理等。5.可再生及替代能源动力技术与系统研究燃料电池以及碳氢燃料重整系统中的多相流动及传输特性,冷喷涂机理及特性,二氧化碳

8、化学和生物捕获方法,有机废弃物能源及资源化处理方法及技术微生物能源转化利用理论及技术;8微生物能源转换过程中多尺度能质转换及传递理论,以及微生物制氢、沼气发酵、纤维素乙醇发酵、微生物燃料电池、微藻能源等技术;槽式、碟式以及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集热,定靶向聚光集热技术及中高温蓄热换热,光热-光电转换与综合利用,高温太阳能制氢,以及中低温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包括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成套技术、太阳能-地热-水源热泵综合利用技术等);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和环境资源的互补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