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08524
大小:7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9
《从lng事故浅谈lng站安全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LNG事故浅谈LNG站安全管理摘要:本文针对LNG的可燃性、低温性、扩散性等特性引起的事故类型,分析了几种LNG典型事故形成的机理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为日常LNG气化站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关键词:LNG储存分层;翻滚;冷爆炸;低温麻醉;三聚酯 近年来,LNG在国内发展非常快,但相关LNG的安全管理制度还较滞后,由于液化天然气除具有天然气可燃性外,还具有低温性、扩散性,其这些特性都有可能引起相应的安全隐患,其可燃性可引起火灾、爆炸,LNG属于低温液体(温度一般为-162℃),能使相关设备脆性断裂和遇冷收缩,从而损坏设备和低温冻伤操作者,如果人长时间暴露在LNG气氛环
2、境下,会引起意识模糊和窒息。另外LNG站泄漏后,由于其扩散性,能迅速挥发扩散,遇火源产生火灾等。因此LNG事故类型较多,主要体现为LNG储存分层及翻滚、快速相变(也叫冷爆炸)、间歇泉、低温灼伤、低温麻醉、窒息、火灾及爆炸等。 近几年随着世界LNG市场的不断扩大,同时也伴随着重大事故,举例美国1994年俄亥俄州克夫兰市LNG调峰站的爆炸事故、阿尔及利亚LNG液化厂爆炸事故、英国1993年曼彻斯特附近BG公司LNG调峰站储罐发生翻滚事故、意大利LaSpezia,SNAM有终端按收站储罐发生分层翻滚事故等,通过这些事故案例经验教训,分析LNG典型事故的特征、机理以及防范措施
3、。结合目前我司负责运行的LNG场站,分析LNG站几种典型事故的机理及防范措施来谈谈LNG站的安全管理。1LNG分层及翻滚 当不同组分的LNG站混装或LNG站长期储存上层LNG发生“老化”时,可能形成两个相对稳定的液面层,当外界热量传入罐内时,两个液相层引发传质和传热并相互混合,液层表面也开始蒸发,下层由于吸收了上层的热量,而处于“过热”状态。当二液相层密度接近时,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LNG蒸发气体,使罐内压力急剧上升有可能引发爆炸。 事故案例:1971年8月,意大利LaSpezia,SNAM的LNG终端接收站,储罐充装完毕后18小时发生翻滚事故。储罐最高压力冲至9
4、4.7kPa,通过安全阀等正常的放散途径高速排放,直至槽内压力下降至24kPa时恢复正常。整个过程历时2小时。事故后果导致排放损失LNG181.44t。事故原因,充装的新LNG的密度比存液的密度大。形成分层;充装的新LNG的温度比存液的温度高。带入了较多热量,促进层间混合;充装量比存液量大得多;充装时间短,仅为18小时;在翻滚发生前4小时,由于控制阀的故障使槽内压力下降,增加了上层的蒸发量,使上层的密度加大,促进了两层的混合加快。 因此为了防止LNG储罐发生分层及翻滚情况,主要的防范措施有: ①采用定期内部搅拌或输出部分液体的方法来消除分层; ②控制装入储罐L
5、NG组分和密度的变化范围; ③尽量使用一个储罐仅储存同一气源的LNG。 目前我司运行的LNG站目前长时间不向管网供气,LNG储存的时间较长,为防止发生LNG分层现象,应定期组织向管网供气,或定期进行倒罐等操作,对储罐内的LNG站进行搅动。另外目前供往LNG站的气源较多,分别有新疆广汇、山西晋城、山东泰安等气源,由于LNG站组份不同,易产生分层现象,尽量不应混装,必须混装时,应注意采用正确的充装方法。特别对组分差异较大的气源,如果储存时间较长,要求用独立的储罐储存。2间歇泉、水锤现象 LNG充装管线较长,管路阀门处会有较多的漏冷,管内产生的BOG需要积聚到一定的
6、压力上升到储罐液面,这部分BOG温度较高,上升时与液体进行热交换,液体大量闪蒸,使储罐内压力骤然上升,有可能导致储罐安全阀开启。在管内液体被BOG推向储罐的同时,管内空间被排空,罐内液体会迅速补充到管内,又重新开始BOG的积聚过程,一段时间后再次形成喷发,这种间歇时喷发成为间歇泉;管内液体被BOG排空与重注形成水锤现象。 因此要有效消除间歇泉、水锤现象,改善低温管线的保温效果措施明显,我国早期气化站低温管线采取聚氨酯PU保温材料,它的极限耐冷温度只有-65℃,在LNG的运行温度下其物理特性非常脆弱,它只能启到隔冷的作用。而现在新型保温材料三聚酯(PIR聚异三聚氰酸酯)
7、其极限耐冷温度为-200℃,低温情况下物理性质稳定保温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国内某些气化站已采用真空管保温,其保温效果更加突出,但由于其成本较高及施工难度较大只是在关键部位采用。三聚酯(PIR)与聚氨酯PU之间的9项物性比较,详见表1。表1三聚酯(PIR)与聚氨酯PU的物性比较物性单位三聚酯PIR/技术参数聚氨酯Pu/技术参数测试标准适用温度范围℃-200℃~+120℃(按照Cini2.7.01标准)-65℃~+80℃按照SH3010-2000) 密度Kg/m34038~40ASTMD1622导热系数w/m·k0.0231(+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