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65605
大小:920.9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9
《浅析陇南高山戏的艺术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陇南高山戏的艺术特征杨长红摘要:高山戏是陇南市武都区的地方剧种,历史悠久,传承久远,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高山戏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进行详细介绍,进一步揭示高山戏独特的艺术特征,希望能让高山戏这一民间艺术更多的被大众所熟知。关键词:高山戏;祀公舞;大身子舞;把式舞;艺术特征1.高山戏简介高山戏是我国戏曲剧种之一,已有700年的历史,是源于陇南市武都鱼龙、隆兴、安化、金厂一带山区的民间社火。演出地以打麦场、农家小院、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以村民自编自演的形式演出,故事表演中还保留着原来的载歌载舞。伴奏乐器以二胡、牛皮鼓、锣为
2、主,兼有唢呐、三弦和琵琶。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固定的音乐曲牌、唱词和自成体系的表演形式。其上演的曲目根据民间传说或发生在邻里之间的事件编成故事,套上曲牌再进行表演,俗称“演故事”。1975年5月以新编现代戏《开锁记》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3周年全国现代戏曲调演,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2.高山戏的历史渊源明洪武年,明朝大将李文忠途经鱼龙,他平息匪乱、奖励农耕、体恤民情。鱼龙人感其恩威,于是商议在李文忠的生日即四月十八日时,在其安营扎寨过的窄狭子修楼唱戏以表纪念,以后每年如此形成定例。和高山戏关系甚密的有“鱼龙
3、祀公舞”、“大身子舞”、和“把式舞”。2.1“祀公舞”的孕育高山戏的发源地鱼龙镇位于武都区城东北部,距县城50公里,是一个海拔近2000米,有2万余人的山区小镇。鱼龙地处高寒山区,境内群山叠嶂,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不平,交通运输多靠人背马驮。直到今天,天若下雨鱼龙路面仍泥泞满地,人们举步维艰。经济文化的落后于自闭,使“靠天吃饭”的鱼龙人对神灵有着无与伦比的虔诚、敬畏与期盼。所以,载歌载舞的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民间祭祀活动在鱼龙自古盛行,目的是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若遇到灾年这种以来神灵的情感寄托仪式会表现的更强烈。直到现在,在鱼龙上尹、马坝、
4、阳山等地,这种赞神文化仍在。而鱼龙“祀公舞”(祀公即“司巫”“巫司”有的地方叫“端公”)可谓其典型。跳唱祭神的活动鱼龙人称“祀公赞神”。它是一种融说唱、歌舞表演为一体的民间祭祀活动,其目的是“以娱神灵”。这种具有明显的宗教或者说迷信色彩的民间祭祀活动在我国古已有之,渊源甚深。古文献《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记“司巫……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雩”;《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掷之以歌八阕……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置缶鼓之,乃拊石击之,以向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不难看出原始时代的祭祀歌舞本质上是一种
5、“以娱神灵”的宗教活动仪式,而正是因为有原始的祀公舞才慢慢衍变发展而成为今天的高山戏。2.2“大身子舞”的形成鱼龙的“大身子舞”是一种即娱神又娱人的民间舞蹈。“大身子”是当地人对扮演者的尊称。“大身子舞”,舞步动作原始、古朴,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为主,有时还穿插翻滚、排字等。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舞者时而腾挪翻转,时而挥刀舞枪,展现出粗犷古朴的风格,表达着人们驱邪祈福的愿望。祀公舞与大身子舞的存在,体现的不单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恐惧、敬畏,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心灵的寄托,心理上既有了神灵庇佑下的慰藉,同时辛苦劳作之后的疲劳苦闷得到
6、缓解。所以它的形成必然发生。大身子舞表演2.3“把式舞”的产生元代,旦角男扮已成定俗。鱼龙祀公舞、大身子舞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此时也已进入了“历史性的”转型、发展期,这便产生了鱼龙“把式舞”。鱼龙把式舞是一种融说、唱、演为一体的集体歌舞。“把式”一词就在高山戏文化范畴而言,即是对专精于高山戏“跳”、“摇”、“扭”、“摆”舞步动作做得好的男演员的尊称。男演员(把式)也好,女演员(旦角)也罢,人们把他们载歌载舞集体性的广场表演统一都叫“把式舞”。祀公舞发展至多人参加——特别是有了女人的参与后,其娱乐的性质已达高峰。然而,神灵的威严岂敢一时的狂乱而受到
7、侵犯?冷静下来的人们,在放纵般的玩耍的恐慌与窃喜中,把祀公舞从乡村小庙转移到田间地头或打麦场地,这种转移解决了祭祀神灵时的表面的“威严”、“肃穆”与实际所想的男、女聚在一起“狂欢、嬉闹”的矛盾,把式舞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堂而皇之,正儿八经产生了,既是文化娱乐,无所顾忌的人们便彻底的放下了思想的包袱,开始了尽情尽兴的玩耍。如此,神曲、山歌、号子、小调、歌舞演唱等多样的文化形式便从农村的田间地头、打麦场地开始了融合、演绎与发展变化。从对神灵的崇拜转向自身的逗乐,乃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也正是戏剧得以从原始巫术仪式中生发出来的心理基础。发展
8、至元末,把式舞的表演性质终于有了彻底的转变,即从祭祀赞神的单一性,转变为娱神、娱人、也自娱的多重性。3.高山戏的基本内容3.1传统剧目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