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34801
大小:1.01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8-10-29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百家争鸣的出现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的主要思想了解百家争鸣的形成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启发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自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思维拓展知识点一:百家争鸣1、背景: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②阶级关系:“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③思想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2、概念:①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2、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之为“诸子百家”。②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所形成的文化现象。3、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知识点二:诸子百家的思想1、儒家学派孔子:①思想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③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何以理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提示:从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儒家提倡仁、德
3、政、民本思想等,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和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的理论武器。道家的顺乎自然、朴素的辩证法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荀子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③伦理观上提出“人之性恶”。2、道家学派老子: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③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3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精讲点拨(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世界、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典型例题1】四位学生讨论到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与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5、。”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老师说:“你们四个人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请问下列那一项较适合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儒丙-墨丁-法【解析】选D。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有一个自然的规律,主张顺其自然,穿衣服只要依照四季变化来穿即可。儒家强调“礼”,主张“正名”,每个人都必须依照自己的身分地位来穿着,才是合乎“礼”的规范。墨家的基本立场是由反礼乐出发的,所有的礼仪排场都是浪费的,
6、衣服只要可以穿就好,不用要求讲究衣服。法家讲求的是如何驾驭臣民,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控制臣民,以穿衣服而言,是上面规定怎么穿就是怎么穿。(2)正确认识孔子“仁”的思想“仁”的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典型例题2】2011年1月12日,高达9.5米的孔子像树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右图)。对于孔子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孔子的政治思想对
7、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B.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C.孔子的哲学思想为今天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D.孔子的世界影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解析】选A。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这对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影响很大。(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