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28819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9
《思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思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艺术家若没有思想,其作品就像一堆烂草;作家若没有思想,其文章就像抽干了水分的枯萎的花瓣;学生若没有思想,就像没有扎根的小树苗,长不高,吃不壮。思想的缺席在于灵魂的缺席,而思辨的丧失更是自我的迷失。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坚持每天四问。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方有可能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指引我们从山重水复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的仙境。只有有了批判和理性的精神,他才会有充实的内心,才会热爱生活,充满活力。可是,环顾四周,我们身边大都是人云亦云的跟风者。片面化、碎片
2、化、极端化的言论影射出社会的浮躁和浅薄,人们普遍丧失了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脑子被搞死了。对此,语文教育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教师既没有泰山压顶的权威,也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但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可以尽自己所能挽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养成善思考、能辨析的能力,让学生从小认识思辨,学会思辨,并善于思辨,通过思辨能力的培养,让语文教学充满智慧和激情。一、预约思辨,读书与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能获得对世界、他人、
3、自我多方位的认识,汲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营养,体验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启迪。读书是一切思想和灵感的。若读书不广博,知识匮乏,眼界狭隘,就很有可能片面地为某种观点所同化,甚至可能误解的真正意图。一位从教不久的教师向罗素请教:德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的力量。学生到底相信哪一种说法呢?罗素说:我主张把这两种教科书放在一块儿让学生来读。那位教师就更加疑惑了:您这样做到底让孩子相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的确,教会学生不
4、轻易相信权威,自己去思考,去辨别,教育岂不就成功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是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不同的书。每一本书都承载了的思想和观念,学生读书多,自然能聆听到不同的声音,脑子里能积淀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必然会挤压、碰撞,学生纠结于一次又一次的百家争鸣,经历过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思辨力便逐渐形成了。读书在于存疑,学生有疑问才会思考,有思考方能判断。当然,读书不可尽信,误将书本奉为圣旨;读书切忌蜻
5、蜓点水,追求不求甚解的快感;读书更不能敷衍了事,如小和尚念经般应付。读书的过程应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爱因斯坦曾经强调: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读书的多少决定思想的多寡,思考的深浅决定思想的质量,读书与思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将读书与思辨结合起来,才能把所读之书转化成自身财富,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二、捕捉思辨,提问与倾听课堂是一个开放而充满无限可能的舞台,学生博览群书,
6、内心潜藏着无数个想法,课堂若不给他们提供一个讨论表达的机会,学生的思辨力便会大打折扣。语文教师需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创造自由的环境,给予学生表达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敢说、能说、会说。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参与其中,表达自己,倾听他人,激烈争论,积极思考,课堂方能激起智慧和灵感的火花。而现实的课堂上,提问与互动几乎成了一种漫不经心的敷衍和不加思考的习惯,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没有参与其中,这样就容易导致提问的无效性,激不起学生的思考。课堂提问若想激发学生质疑的精神和思辨的欲望,要从以下方面着
7、手:一者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学生必须要通过思考才能有所收获;二者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1],不指向某个标准的答案,允许多向度的理解;三者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学生只有对问题充满好奇心,方能打开思维,达到1+12的效果。此外,提问要把握时机,可以是教师精心铺设的,也可以是课上自然引发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双慧眼,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机智地展开。课堂不是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表达自我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当发现一些学生的理解有些浅薄或有所偏颇的时候
8、,语文教师不能蜻蜓点水般蒙混过关,而是要抓住契机对其进行深层次引导和挖掘,引发其更多的思索。只有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思在其中,才能真正激起课堂上思辨的火花。一堂别开生面的诗歌体验课让笔者深受启发,整堂课上,教师不断指引学生走向思辨的高峰。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默读诗歌,写出脑子里忽然蹦出来的词语,鼓励同学们解释自己写下的关键词。大家各抒己见,仁者见仁,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和认识,或是真假关系,或联系到禅文化,或提到顿悟、本原,抑或是短暂与永恒。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激励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