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自主性的缺失

人格自主性的缺失

ID:22390996

大小:6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9

人格自主性的缺失_第1页
人格自主性的缺失_第2页
人格自主性的缺失_第3页
人格自主性的缺失_第4页
人格自主性的缺失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格自主性的缺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格自主性的缺失【】千百年来,以《论语》、《礼记》等篇章为载体的的儒家学说被当作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成为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体系的基石。儒学创始人孔子为改变社会现状而提出的理论,涵盖政治、文化、道德、教育、艺术等诸多方面,至今仍保有认识与实践价值。与儒学相对,西方哲学成体系的构建始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观念对于西方后世价值取向、文化精神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源头性影响。本文试以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思想为契口,分析儒家学说有关道德理想和人格建塑的理论,对比西方以苏格拉底“知识即善”的主张为根源的哲学伦理观,探究自主型人格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缺失。  【关键词

2、】克己复礼;知识即善;人格;道德;自主性    引言:  大部分学者认为,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以完善内在人格为纲要的一套范畴体系。孔子通过对“仁”这一概念的多重诠释一以贯之,表达了“人能弘道”的观点和“天下归仁”的理想追求。认识何为“克己复礼”是了解其思想的第一步,而对比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善”则是从侧面体会孔子思想的实质内涵。通过对比发现,孔子对理想型人格的认识有其超越时代的价值,也有明显的不足,尤其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上体现出过分的主观先验性,在面对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时也限于眼光狭隘和观念滞后,由此导致了人格的自主性在传统社会长达两千余年的

3、匮乏。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观点:对“克己复礼”的理解和归纳;对“人的本质即人”的认识和评价;对中西方哲学伦理方向分异的比较分析。  一、对“克己复礼”的理解和归纳  “克己复礼”语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是说颜渊向孔子请教“仁”(“问仁”在此理解为“仁”是什么或如何达到“仁”均可),孔子的解释是“克己复礼”,并说有朝一日若人人都做到了“克己复礼”,则可到达理想的境界

4、,随后他阐述了怎样“克己复礼”,即凡是不符合礼仪的事物都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想、不去做。关于这段话的理解,重点在对“克己复礼”的释义上。首先“克”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为“克制”,一为“战胜”,因此这里的“克己”既可解释为克制自己的欲望,也可以是战胜自己,这两个解释也并没有大的出入。但“复礼”二字则历来有所争议。“礼”作为孔子频频提及且尤其重视的一个概念,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它的本义是法制、制度,但在《论语》中被孔子上升到了人格标尺、道德规范、政治寄望等哲学范畴。林语堂认为“从狭义上看,这个词的意思是‘典礼’,也是‘礼节’,但从广义上看,其含义只是‘礼貌’;在

5、最高的哲学意义上看,则是理想的社会秩序,万事万物各得其宜。”①由此导致了对“复礼”的不同理解。事实上“克己复礼”之所以在社会变革年代倍受争议,例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过猛烈抨击和彻底批判,也正因为将“复礼”解释成了恢复周礼甚至复辟奴隶制。而若不作此解,则仅仅是指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要求。  将“克己复礼”解释为对西周礼法制度的恢复并非牵强附会,孔子在《论语》多个章节中都曾表达过对西周礼制的肯定、尊崇以至于捍卫。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之叹出现在孔子谈论季康子的私家庭院中舞蹈序列破坏了定规时,颇有愤慨和痛惜之情。反对者认为孔子在此所

6、言“复礼”与政治问题毫无关系,不是提倡复辟周礼、制度倒退,而仅仅是对于“颜渊问仁”这一有关道德修养问题的回答。但照此解释,其后所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则得不到合适的解答了,凡“天下归仁”之语一出,必与孔子终身倡导的“道”有关联,而“道”则正是孔子全部政治理想的总结。笔者认为“仁”的核心理念即政治理想,其涵盖的人格修养、社会道德、文化艺术等一切理想,均为最终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因此,即使将“克己复礼”单纯理解为使个人言行符合礼仪,也仍然是为“天下归仁”而服务。在此基础上,其落后性不可避免。由于对西周礼制的过分推崇,对即将被历史洪流冲垮的社会制度的留恋,孔子

7、对正在自发调整的新型社会结构、崭新生产方式和变【】千百年来,以《论语》、《礼记》等篇章为载体的的儒家学说被当作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成为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体系的基石。儒学创始人孔子为改变社会现状而提出的理论,涵盖政治、文化、道德、教育、艺术等诸多方面,至今仍保有认识与实践价值。与儒学相对,西方哲学成体系的构建始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观念对于西方后世价值取向、文化精神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源头性影响。本文试以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思想为契口,分析儒家学说有关道德理想和人格建塑的理论,对比西方以苏格拉底“知识即善”的主张为根源的哲学伦理观,探究自主型人格在中国

8、传统思想中的缺失。  【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