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67777
大小:67.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28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筆者在〈論郭店簡之《尊德義》篇可推定為孔子的著述〉﹝1﹞一文中,曾依據一二論點,並旁徵一些文理,嘗試給第18簡「尚思則□□」之缺文,補上了「無為」這一辭。今本文復在原論說的基礎上,添加了探討孔子的天道思想這一新元素,加強申述所補文辭的可能性。一.孔子的天道思想(一)略論早期儒、道思想有所同流據筆者的研究,儒、道不單曾因「無為」思想的相通,精神面貌有所一致而同流(按:儒的無為是「順帝之則」﹝2﹞,道的無為是「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3﹞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筆者在〈論郭店簡之《尊德義》篇可推定為孔子的著述〉﹝1﹞一文中,曾依據一二論
2、點,並旁徵一些文理,嘗試給第18簡「尚思則□□」之缺文,補上了「無為」這一辭。今本文復在原論說的基礎上,添加了探討孔子的天道思想這一新元素,加強申述所補文辭的可能性。一.孔子的天道思想(一)略論早期儒、道思想有所同流據筆者的研究,儒、道不單曾因「無為」思想的相通,精神面貌有所一致而同流(按:儒的無為是「順帝之則」﹝2﹞,道的無為是「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3﹞,公式是了無私執的「不識不知」,如《易‧繫辭上》所說的「易,無思也,無為也」。故《論語》的「無為而治」與《老子》第三章的「為無為,則無不治矣」同),且早期思想是同源於《易》。孔子的天道觀就深受《周易》
3、影響,《中庸》與《性自命出》在這方面都有重要的傳承。尤其在《性自命出》,筆者找到了儒、道同流的極有力證據,它就是文中的:「愛類七,唯性愛為近仁。智類五,唯義道為近忠。惡類三,唯惡不仁為近義。所為道者四(按:這即同篇的『道四術』,也是《老子》甲本所說的『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這四者。﹝4﹞),唯人道為可道也。」(第40-42簡)這段話中的數字七、五、三、四,加合起來是「十九」。而筆者在《莊子新闚》(台灣商務,民國七十七年)書中提到,莊子善用數字來設寓言,所謂「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這著述凡例,就曾多番被他巧妙地運用,其中在〈大宗師〉篇的:「參(三)日,而後外天下;已
4、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久,九日,而後能外生。」說話中的數字,加合起來,不也是「寓言十九」中的「十九」嗎?而同樣重要的證據,在簡書《恆先》和帛書《道原》也都可以見到。這裡先舉《恆先》開篇數語為例:「恆先无有:樸、靜、虛。」筆者認為這是亦道亦儒的話。其中一個理由,是《論語‧述而》記孔子的言「有恆」,就嘗提到「無」、「虛」、「約」這三種特性,孔子又有說「仁者靜」,皆屬心的至尚修為。而由「恆」之為「先」這個「先天而天弗違」的「先」(《乾‧文言》),其樸、靜、虛之「无有」(按:《莊子‧應帝王》篇「明王」之「遊
5、於無有」,其精神內涵與此同),也即「道恆无為」(楚簡《老子》甲),再說到「樸:大樸;靜,大靜;虛,大虛」,這後者才是道家推極而說本體,以體為大的話(《老子》言「道」說「強為之名曰大」,孔子則謂「唯天為大」)。而這說法也可於《道原》所講重的「大虛」妙境,找到理據,例如:「恆无之初(按:意謂『恆自然』這無為之初),迵(通也)同大虛。」又:「知虛之實(例如『喜怒哀樂之未發』),後能大虛。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聖王用此,天下服」。這就像孔子所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體用無間一樣。由此亦知,「恆先无有」當是指《老子》第67章中「我恆有三寶」之「不敢為天
6、下先」這一寶來說,也是《尊德義》篇「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和「先之以德」的思要所在。而《性自命出》的,又深明孔子的以「仁」統合諸德,這學思之立,主要是因他認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對其道所生出之物,其終始的變化,自始至終就都是中道本末的不離,『中以應實』(見《大戴禮.小辨》。此句本書原文沒有引用,今補上),任物自取,是所謂『中庸之為德』,並無妄私偏倚之執與干預造作之為,卻必因於物所取得的道而加以生發,而帝心(或曰天心)則以福善禍淫為天地間興替盛衰的大精神。」(摘自筆者於2003年6月間寫的〈上帝、孔子、人〉一文。見本書第62頁)。所以孔子說「仁者安仁」,「仁者靜」。這
7、「仁」,在他就是「君子上達」而取法於天的中道,是所謂「吾道一以貫之」,所上貫者,當是「帝」那一體能成己成物,而使物自有「本末」、「終始」的中道無為(故《語叢一》有云:「凡物有本有末,有終有始」)。帝這中道無為,是「幾近於道家的自然無為,但又不是自然無為,因天的知能本在,天志也在」(同上引文)。故孔子的說「泛愛眾,而親仁」,這仁,當就是他有本於「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一認知,「下學而上達」,「祖述堯舜」,「允執厥中」,而有所立說的話。故荀子曰:「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解蔽〉)而楚簡《老子》甲,也給孔子的視上天無妄執無私偏的愛為「仁」(《孔子家語》及《大戴禮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