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

ID:22367769

大小:62.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8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  _第1页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  _第2页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  _第3页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  _第4页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  _第5页
资源描述: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笔者在〈论郭店简之《尊德义》篇可推定为孔子的著述〉﹝1﹞一文中,曾依据一二论点,并旁征一些文理,尝试给第18简“尚思则□□”之缺文,补上了“无为”这一辞。今本文复在原论说的基础上,添加了探讨孔子的天道思想这一新元素,加强申述所补文辞的可能性。一.孔子的天道思想(一)略论早期儒、道思想有所同流据笔者的研究,儒、道不单曾因“无为”思想的相通,精神面貌有所一致而同流(按:儒的无为是“顺帝之则”﹝2﹞,道的无为是“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3﹞,公式是了无私执的“不识不知”,如《易.系辞上》所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故《论语

2、》的“无为而治”与《老子》第三章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同),且早期思想是同源于《易》。孔子的天道观就深受《周易》影响,《中庸》与《性自命出》在这方面都有重要的传承。尤其在《性自命出》,笔者找到了儒、道同流的极有力证据,它就是文中的:“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智类五,唯义道为近忠。恶类三,唯恶不仁为近义。所为道者四(按:这即同篇的‘道四术’,也是《老子》甲本所说的‘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这四者。﹝4﹞),唯人道为可道也。”(第40-42简)这段话中的数字七、五、三、四,加合起来是“十九”。而笔者在《庄子新窥》(台湾商务,民国七十七年)书中提到

3、,庄子善用数字来设寓言,所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这著述凡例,就曾多番被他巧妙地运用,其中在〈大宗师〉篇的:“参(三)日,而后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久,九日,而后能外生。”说话中的数字,加合起来,不也是“寓言十九”中的“十九”吗?而同样重要的证据,在简书《恒先》和帛书《道原》也都可以见到。这里先举《恒先》开篇数语为例:“恒先无有:朴、静、虚。”笔者认为这是亦道亦儒的话。其中一个理由,是《论语.述而》记孔子的言“有恒”,就尝提到“无”、“虚”、“约”这三种特性,孔子又有说“仁者静”,皆属心的至尚修为。而由

4、“恒”之为“先”这个“先天而天弗违”的“先”(《干.文言》),其朴、静、虚之“无有”(按:《庄子.应帝王》篇“明王”之“游于无有”,其精神内涵与此同),也即“道恒无为”(楚简《老子》甲),再说到“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这后者才是道家推极而说本体,以体为大的话(《老子》言“道”说“强为之名曰大”,孔子则谓“唯天为大”)。而这说法也可于《道原》所讲重的“大虚”妙境,找到理据,例如:“恒无之初(按:意谓‘恒自然’这无为之初),迵(通也)同大虚。”又:“知虚之实(例如‘喜怒哀乐之未发’),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圣

5、王用此,天下服”。这就像孔子所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体用无间一样。由此亦知,“恒先无有”当是指《老子》第67章中“我恒有三宝”之“不敢为天下先”这一宝来说,也是《尊德义》篇“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和“先之以德”的思要所在。而《性自命出》的作者,又深明孔子的以“仁”统合诸德,这学思之立,主要是因他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对其道所生出之物,其终始的变化,自始至终就都是中道本末的不离,‘中以应实’(见《大戴礼.小辨》。此句本书原文没有引用,今补上),任物自取,是所谓‘中庸之为德’,并无妄私偏倚之执与干预造作之为,却必因于物所取得的道而加以生发,

6、而帝心(或曰天心)则以福善祸淫为天地间兴替盛衰的大精神。”(摘自笔者于2003年6月间写的〈上帝、孔子、人〉一文。见本书第62页)。所以孔子说“仁者安仁”,“仁者静”。这“仁”,在他就是“君子上达”而取法于天的中道,是所谓“吾道一以贯之”,所上贯者,当是“帝”那一体能成己成物,而使物自有“本末”、“终始”的中道无为(故《语丛一》有云:“凡物有本有末,有终有始”)。帝这中道无为,是“几近于道家的自然无为,但又不是自然无为,因天的知能本在,天志也在”(同上引文)。故孔子的说“泛爱众,而亲仁”,这仁,当就是他有本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一认知,“下

7、学而上达”,“祖述尧舜”,“允执厥中”,而有所立说的话。故荀子曰:“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解蔽〉)而楚简《老子》甲,也给孔子的视上天无妄执无私偏的爱为“仁”(《孔子家语》及《大戴礼记》之〈五帝德〉皆记有孔子称誉帝尧“其仁如天”),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今通行本《老子》第五章,是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样的针对性说话,但这几句话在楚简《老子》甲本却见阙如!早期儒、道思想同流,这又是一重要佐证。还不仅此,《性自命出》的作者,实深明儒、道此一密切关系,故对于天道无为的为命和成就物性,有云:“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又说

8、:“笃(按:指出于至诚的厚道,有所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所以老聃要说‘守中,笃也’,孔子要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仁之方也;仁,性之方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