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64973
大小:4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後新儒學」視點下的省思與前瞻》序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後新儒學」視點下的省思與前瞻》序言自一九九四年二月,我當時正在威斯康新大學麥迪遜校區(adison)訪問,寫下了〈後新儒學論綱〉,自此之後,我便獨立地大輻邁開思想的步伐。十多年來,無時不刻縈繞於心的就是儒家傳統倫理以及心性修養落實於現代社會該如何轉化的問題。這部講稿《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後新儒學」視點下的省思與前瞻》,可以視之為這些年來我探索的軌跡之一。全書著意的問題焦點是「心性修養」與「社會正義」的區別與關聯,當然,還涉及於「現代化」的調適與「現代性」的批判諸多論題。這可以說是
2、我在《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哲學之省察》(一九九六年)一書之後的反省,也可以說是在《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一九九九年)以及《道的錯置: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二OO三年)二書之後,進一步的開展。這些相關的思考,存在我心中反覆斟酌,超過十五年以上。大體說來,這仍可以歸到我目前從事有關「後新儒學」思想活動這個向度來理解。第一章〈東西文化的差異與融通:從「筷子」與「叉子」為例示的展開〉,此文原為二OO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應中南大學之邀,所做之大型通識講演的錄音紀錄。首先,我們強調任何「抽象性的概念
3、」皆來自「具體的經驗性覺知」,哲學思維型態是不離生活世界的。西方重視客觀法律,而華人強調生命生息的融通,西方思維習慣多為「對應式的思考」(correspondentthinking),而華人思維則以「生命自覺的調節性原理」為主。在文化多元的互動下,我們對文化差異,有了更為恰當的理解,這必須通過一宏觀的類型學對比。這對比,可以上昇到抽象而普遍的層次,卻也可以落到具體而真實的生活層面。以「筷子」與「叉子」為對比的例示,叉子是主體侵入客體,控制客體;筷子則是主體連接客體,達到均衡才能舉起客體。華人文化重視「總體
4、的根源」,西方文化則強調「絕對的他者」(absoluteother)。華人重視「和諧的總體」是根源於「存有的連續觀」的傳統,這與西方文化之為「存有的斷裂觀」是不同的。最後,筆者強調方法論應避免本質主義的論定,我們應正視華人傳統文化的優越點與限制,進一步釋放出傳統經典的意義,參與人類文明的對話;打破約定成俗的迷思,邁向人類文化的多元互動。第二章〈關於「儒家倫理」的闡釋與釐清〉,本文原應湖南中南大學哲學系之邀,以「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為題,發表之系列講演之第一講,講於二OO二年十一月十二日。本文總的主軸環繞在
5、如何建構合理的公民社會,讓儒家倫理有進一步的轉化創造。就中國文化的心靈土壤來說有:儒的「人倫孝悌」、道的「自然無為」、佛的「緣起性空」,而華人最重視的是「人倫的次序」,並且強調要回到「自然的場域」之中。依道家,人的參贊背後要有一個心情,認爲人是渺小的,“我”不能太大;儒家則強調人的自覺,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佛教、儒家與道家,彼此有一種相互滲透、相互融通的過程,佛教強調識得「我法二空」,擺脫習氣業力,才能回到事物本身。在中國文化傳統所成的生活世界裡,佛教「業力輪迴」思想衍變成了「善惡因果報應循環」的思考。佛
6、教思想強調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須知:生命的邏輯不同於理性的邏輯之為「分別智」,生命的邏輯重在能「通天接地」,能生生不息,這是一種「無分別智」的顯現。像「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福德福由德、正神正是神」這樣的聯語正揭露著生活化儒學的可貴丰姿。除此生活化的儒學之外,儒學還有帝制式的儒學、批判性的儒學等不同的向度。我們得回歸原典,正視往聖先哲的智慧,讓生命的亮光綻放其自己。儒家強調的是真實的愛、真實的關懷,成就一套「關懷倫理學」。以孟子為例來說,他把人倫場域從政治場域裏清理出來,他開啟了
7、:義利之辨、人禽之辨、王霸之辨、華夷之辨。他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這裡隱含著深刻的「仁義為教」之義涵。總的來說,儒家仁政強調生命之愛的開發、生長與傳布,而不在權力、利益的分配。儒家強調人倫場域的優先性,強調要對政治起一定的調節性作用。孝悌仁義,施於有政,是亦為政,這是對政治做最為根源性的省察。因為「孝」與「悌」,一是對生命根源的崇敬,一是隨順此生命根源開顯而進一步橫面的申衍與展開。我們應深入地清理儒學的諸向度,開啟嶄新的發展可能。第三章「儒家倫理在中國政治哲學中的效用及其限制」,本文原應中南
8、大學哲學系之邀,以「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為題,發表之系列講演之第二講,講於二OO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講述地點移到湖南師範大學倫理學研究所。筆者由《論語》「曾子」與「有子」的對比,來看儒學發展的兩個向度,指出《論語》中家庭倫理與責任倫理兩個面向之異同。回頭對馬克斯.韋伯(Maxaxakeham訪談林安梧論「新儒學」與「後新儒學」〉,是澳洲Adelaide大學中文系教授梅約翰教授(JohnMakeham)在西元二OO三年一月廿三日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