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乃“学”之始

“问”乃“学”之始

ID:22360609

大小:5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8

“问”乃“学”之始_第1页
“问”乃“学”之始_第2页
“问”乃“学”之始_第3页
“问”乃“学”之始_第4页
“问”乃“学”之始_第5页
资源描述:

《“问”乃“学”之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问”乃“学”之始这里我先从自己经历的教学课例谈起,我曾经两次执教同一篇小说《窗》,由于循环教学,第一次执教时间在两年前,当时是在校内开公开课,我是精心准备了一番,首先是将小说读了几遍,然后是翻阅教参,仔细研读教参上的每一处解释,极力记住对文章的每一处解读,在书上作了密密麻麻的记号,上课时想要把教参上提到的每一处理解都讲授给学生,当时只觉得只要有一处不讲我都不放心,害怕考到它。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多个题目:你认为哪些字词需要认真写一写的?你能复述这篇小说吗?小说的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一个(根据小说情节

2、进行分析)?小说为什么以“窗”为题?小说的结局有什么妙处?设想如果再有另外一位病人搬进这个病房,不靠窗的那位病人将会如何做呢?我觉得这些题目的设计足以概括小说的要素,能够透彻地分析小说了。在教学中我也能够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因为,抛出问题以后我是留了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讨论的。只是在学生交流回答过程中作了一定的点播、适时的评价而已。学生基本都参与了讨论了,而且我发现部分平常基础较弱的学生也参与小组活动了。下课了,我松了一口气,明显的感觉学生也松了一口气,我觉得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我把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

3、了。评课时同行们谈到了我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讨论问题气氛活跃,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我当时自然也就觉得这是很好的一节课了,我已经做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后来想想,这里的评课,老师们会不会是碍于面子,没有过多地提出其中的不足,我想我是不是把原来的“填鸭式”课堂变成了“问题式”课堂了呢?说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真正地在教学中突出了吗?我不得不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仍然没有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适的方式

4、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里其实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留给学生“问”的空间,教会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组织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我决心探索新的模式,长期的教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回答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我不断地尝试着如何把课堂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点。时隔两年,我再一次执教了《窗》,我思考以前的那一次教学是否有可以改进之处呢?深入思考,我发现那次教学的不足是存在的:我当时只是把原先的“填鸭式”课堂变成了“问题式”课堂

5、而已,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转,学生解决了老师的提问便是完成了教学,这里我而忽视了几个关键:我忽视了学生自读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我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重要使命。在那节课上,我尝试着变教师问为学生自问的模式,我抛开一个问题是:同学们你在预习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呢?提出了我们共同讨论。接着留给学生自读小说的时间,然后由学生说出疑问,我惊奇的发现,我所想够想到的问题,学生也都提到了,并且有的问题刚一提出,其他同学就能通过讨论帮助解决了。有难

6、度的问题,我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这时学生朱双双说:“老师我想排演课本剧行吗?”我当时觉得有些意外,我说:“说说你的想法。”她说:“我觉得这里的情节排练出来应该很有意思,并且我想搞一个模拟采访,由我们两位同学扮演小说中的两位病人,一位记者采访两位病人,让他们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当时我很是高兴,课本剧是我以前经常和学生一起排练的,采访录是我以前没有提到的,要把这个采访节目做好,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小说,用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认真组织采访和答话语言,这样研读文本、提高阅读水平的教学目标就在无形中落实了,我真佩

7、服这位同学,她真敢去想。当然这个任务需要课外去完成。之后我就小说的要素进行引导梳理,虽然很多问题前面学生都已经涉及到了,我还是不能放弃老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学生反映很积极,我觉得学生对本篇小说的内容都有了透彻的理解,当时我发现学生似乎觉得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了,敢于大胆提出问题,敢于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反思:两节语文课,同样的内容,同一位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模式,收到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是课堂上能否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能否大胆放手给学生,是培养学生素养的很关键的方式,过分束缚学生的手脚是一

8、种很可怕的教育方式。一节语文课,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抛出,有些学生当然招架不了,他们只能做于己无关的听众,试问这样的“满堂问”课堂和以前的“满堂灌”课堂有本质的区别吗?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这要从“问”开始,“问”乃学之始。古人谈学问,“学”与“问”不可偏废,并且强调“问”是“学”之始,“学则需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我们的时代,老师往往取代了“问”的领导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