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化地理学作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学生姓名:陆登宇学院:机电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班级:B1202学号:0612120215辽东学院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东
2、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中华56个名族行成了如今的中华文明。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别具特色,它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
3、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别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4、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 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 (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 (“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
5、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 (我们)、 “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 “干哈”(干啥)、 “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 “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
6、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 “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二、东北方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
7、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从东北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东北方言中蕴含的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1.吃——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东北的饮食文化也带有多元民族文化性。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在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