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21863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对写景课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写景课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对写景课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和理解比较难的就是写景类课文,尤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写景类的课文,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章的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情感,而情感需要堆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铺设情感基石,学生才能踩着石头,慢慢地走进文章的情景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那么,如何处理、把握这类课文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能从中
2、领略到动人心魄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呢? 策略之一:布置预习促求新知 教学写景类课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首先是布置预习,让学生带着知识基础走进课堂。在进行写景类文章教学前,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观察、搜集有关文本内容的图片、文字和影像等资料,以促进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激发阅读期待。 策略之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写景类课文,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课文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写景文章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
3、地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策略之三:读中想象情感体验 对写景课文实施的第三个有效策略是边读边想象,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情感体验。由于小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对写景文章的阅读与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进行这类文章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情感体验。 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那美丽的画面,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在想象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秋天的画卷里,融情于景,体验到秋天的景色特点。读中想象是教学写景类课
4、文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读进去,再读出来 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篇章,语言优美明快,遣词造句生动形象,特别是琅琅上口的丰富词汇和巧妙而富有趣味的比喻句,给人一种百读不厌的精神享受,如何把这样的阅读感受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我想就是语文老师应该承担起的使命吧。为了实现这种传递,我想应该先引领学生读进去,再从语言文字中读出来。读进去——把心整个地沉浸在文章的美好境界中;读出来——初步领略到语言文字的表达魅力。对此,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一、想着画面读课文,读进语言文字中去 1.提出明确的要求 读课文时,脑海里不能一片空白,要
5、在读的同时闪现出画面来,想得越多,读得就越投入,体会得就越深!对于描写景物的文章,这种阅读体验应该及早地教给学生。所以,进入三年级下学期,我更加明确地要求学生:真正优秀的朗读不仅仅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能在眼前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长时间以来,每遇到这样的课文,我往往并不提其它方面的要求,只是提一个要求: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2.给予热情的肯定 边读课文边想画面,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否在想了,想到了什么,这些都是无法直观呈现的,那么如何评价学生读书的用心程度呢?其实,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可以告诉我学生是否读进去了,或欣喜,或悠远,或惊奇,或陶醉…
6、…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他们的心也跟着飞翔起来,孩子天生不会掩饰,他们在读课文时自然流露出的丰富表情就是我肯定他们的依据,“你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你想象出的画面,你把心放进去了!”“你的眼神让我和一起分享了想象的美妙,真好!”这样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乐意接受老师的要求:想着画面读课文。 二、想着课文看画面,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没让学生接触文本前给学生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或者在接触文本后作为一种对学生的奖励而播放,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够科学理智,前者剥夺了学生想象的主动权,让接下来的文本阅读毫无期待;后者为了欣赏而欣赏
7、,不再有进一步的探究,浪费了宝贵的视频资料。我认为,当教师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后,在学生已经基本上读进语言文字之中后再有目的地播放和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当然播放前也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 1.把看到的画面和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做个比较,不盲目地看 2.边看边回忆,课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描绘了看到的画面 在看完视频资料后,学生的认识就变得感性起来,同时也丰富完善了自己的想象,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让学生意犹未尽,此时趁势把学生的这种情绪转移到文本中来,告诉学生:丰富多彩的画面能让人得到一种享受,但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弦的,还是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文字
8、,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仔细来体会是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