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

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

ID:22304808

大小:68.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28

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_第1页
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_第2页
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_第3页
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_第4页
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杨国荣: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2008-10-2022:21:02)以所谓“认识论的转向”概括近代哲学的特点、并将这种转向理解为哲学的关注重心从本体论问题引向了认识论问题,似乎已成为某种流行之见。在以上视域中,认识论每每与本体论相分而又相对,从而呈现狭义的形态。[i]从另一方面看,自诩为实现了“语言学转向”的当代哲学,往往较多地对认识论或知识论的立场持批评的态度,晚近有关克服认识论之说,便是其中一例。[ii]作为需要加以克服的形态,这种认识论的特点之一被理解为预设外部对象并试图加以表象[iii]。认识论与本体

2、论的相分,表明认识问题与存在问题彼此疏离;克服执着外部对象的认识论,则意味着认识论应当与存在问题分离,这样,认识论或者被视为已与存在相分,或者被认为应该与存在相分。这种看法的背后,是知识与智慧的脱节。与上述理解不同,冯契先生既没有将哲学的演进视为从本体论向狭义认识论的单一衍化,也不赞同将认识论作为克服的对象。以广义认识论为视域,冯契先生扬弃了认识论与本体论、价值论等之间的分离形态,并将知识与智慧的统一引入认识论,后者同时表现为对何为哲学与哲学何为这一元哲学问题的澄明。(澄明:某一个问题的出现,进入视线,并明

3、晰。本质直观,先验还原) 一与认识论的狭义形态及拒斥认识论的立场相呼应,在当代哲学中往往可以看到对存在问题各种形式的质疑、疏离、悬置。现象学所谓悬置判断,首先意味着悬置外部存在;哈贝马斯将主体间关系提到突出的地位,以此超越主体—对象的视域,其中也蕴含着对外部对象之“在”或对象性之“在”的某种疏远,它与此前马丁·布伯以我—你关系取代我—它关系在逻辑上似乎具有一致性;分析哲学则在沉浸于语言世界或对世界的逻辑构造的同时,往往相当程度地淡忘了实在的世界。以上不同的进路尽管具体的哲学立场各异,但在悬置对象之“在”或世

4、界之“在”方面,无疑具有相通性。相对于存在的悬置,冯契先生所表现的,是另一种思路。在冯契先生看来,认识的辩证过程所涉及的,“就是存在和自我、天和人之间的关系。”[iv]质言之,认识的过程无法回避存在的问题。冯契先生把认识的过程理解为对世界和自我的双重把握,无论是世界,抑或自己,都首先呈现为具体的存在形态,而二者具有内在的相关性。由此,冯契先生对现象学提出了责难,认为“它(现象学———引者)把外在世界括到括弧里边去,就是对自己的意识现象进行考察,脱离了认识世界来认识自己。”(同上书,第106页)把外在世界括到

5、括弧里,也就是存在的悬置;以此为前提,则既无法敞开世界,也难以把握自我。不难看到,这里所提及的尽管只是现象学,但其批评所向,则是不同形式的存在悬置。悬置存在的逻辑出发点之一,是所谓存在的超越性。对各种形式的存在悬置论而言,其蕴含的内在的前提往往表现为:在对象性的关系中,外部存在或外部对象具有超越于认识主体的性质;而超越则往往被等同于抽象、不真实、或对人自身的否定。以超越性为唯一的规定,存在显然便难以获得应有的定位。存在是否仅仅呈现超越的形态?冯契先生对此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实践即感性活动能够给予客观实

6、在,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以客观实在不仅是超越的,而且它是内在于认识过程的。这也可以说是对认识论以客观实在为出发点说明了理由,作了论证。”(同上书,第109页)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实在内在性的肯定。作为对象,存在无疑具有超越于人的一面,但从认识过程看,它同时又是内在的,所谓内在,首先表现为关系中的存在:作为认识对象的存在,已不同于本然意义上的自在之物,而是进入人的行(实践)与知(认识)的过程、与实践及认识的主体形成了某种关系的存在,就后一方面而言,认识中的存在,无疑也具有内在性。对存在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双重肯

7、定,既从一个方面赋予存在以具体的品格,同时也为从存在的悬置走向存在的承诺提供了本体论基础。以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为内容,广义认识论中的存在,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运用本然界、事实界、可能界、价值界等范畴,冯契先生从认识世界的层面,具体地展开了其广义认识论。本然界也就是所谓“天之天”或自在之物,它尚未进入认识的领域;在认识过程中,主体作用于客观实在,在感性直观中获得所与,进而形成抽象概念(本然世界中的抽象结构?),以得自所与还治所与,从而使本然界化为(实在化?)事实界。事实是为我之物,事实界即已被认识的本然界。事实

8、界中事物间的联系呈现为多样的形式,与之相应,事实界提供了多重可能,并形成了有意义的、排除了逻辑矛盾的可能界。不同的可能对人具有不同的意义。现实的可能性与人的需要相结合,便构成了目的,人们以合理的目的来指导行动,改造自然,使自然人化,从而创造价值,这一意义上的价值界也可以看作是人化的自然。对天道或世界的如上理解,无疑体现了一种认识论的视域,但同时,其中又渗入了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内涵。与认识世界相联系的是认识自己。按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