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263966
大小:1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立足阅读课堂鼓励学生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立足阅读课堂鼓励学生思考立足阅读课堂鼓励学生思考立足阅读课堂鼓励学生思考立足阅读课堂鼓励学生思考立足阅读课堂鼓励学生思考山东济南市双龙小学(250000) 王 欣教学案例那天,我们教学的课文是毕淑敏的《学会看病》。这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儿子找药,而是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看病的故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作者对这件事描写得极为朴实细致,几乎所有的文字都由语言和心理描写构成。怎么让学生理解母亲的这份苦心呢?我选择了两个突破点:一是儿子去医院之前与妈妈的对话,二是对母亲的语言、心
2、理描写。透过儿子的语言,学生感受到儿子是个依赖父母的孩子,必须进行独立性的锻炼。透过母亲作出让儿子自己看病的决定时的犹豫、后悔、担心、自责等心理描写,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那种要放手却顾虑重重的爱。当我认为对这些激发感情的语言的品读已经到位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现在还觉得母亲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吗?几乎所有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而就在这和谐的气氛中,却传出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是”。寻声看去,是那个平日特别喜欢唱反调的孩子,脸上还挂着毫不在乎的神情。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上课捣乱,于是火冒三丈。但刚要发作,一个念头涌动出来:这会不会就是他发自心底的想法呢?即便他错了,也应该
3、探寻一下他到底为什么这么想啊。我耐下心:“给大家说说吧,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她可以在别的时候锻炼孩子啊,为什么非要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呢?”话音刚落,反驳声响起一片:“儿子不生病妈妈怎么会带他去医院呢?”“他妈妈不也后悔担心了吗?要是他妈不爱他,怎么会担心呢?”现场气氛好似一场辩论会。对啊,为什么不开个辩论会,让学生来说服学生呢?于是班里自然地分成了实力悬殊的两个组,以1对31的一场辩论就开始了。而我,只提出了一个要求: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心理描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现场气氛热烈得很,最终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分析说服了这个孩子。从学生的言语中,我高兴地看到:他们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而
4、这理解已经不再是浮在表面上的。从这个孩子的辩论中,我也欣慰地感到:他并不是为了扰乱课堂而说出那样的答案,他也有自己的思考。庆幸的是,我没有武断的批评他,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案例反思一、尊重学生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个体差异导致他们对相同知识的不同理解。我们提倡要热爱学生,就应该尊重他们的感受。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的:“当老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
5、我们当然应该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答案,无论这答案正确与否。为什么学生有与众不同的理解呢?因为他思考了。那一刻,思维的火花在他的脑海中熠熠闪动。也许这火花正是可以点亮他思维空间的光源。如果这时候教师用一盆冷水泼向他,泼灭的不仅是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是思考的主动性。而这主动性,不正是我们力求培养的吗?学生有了个性化的答案,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地打压,不应该只看到他的错误,更应该看到他在得到答案过程中的思考与大胆说出的勇气。对学生们的个性答案,我们应该允许、鼓励,并做出正确的引导。无论学生走过什么样的道路,我们终究要把他们引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二、创设百“生”争鸣的良好学习氛围
6、当我决定针对“母亲是不是个狠心的母亲”开一场辩论会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这节课的积极气氛。因为这一刻,我真正地把课堂留给了学生。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听到了许多开放性的答案。他们不仅用课文中的语言作为论据,还举出了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和课外书籍中的生动故事。有时,一个学生刚结束发言,另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发言;有时几个学生同时站起来争着想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连班里那几个最不愿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参与进来了。而这种氛围,在由教师组织的正常课堂教学中是少见的。高年级学生,年龄越大,就越不愿举手发言。在这节课上,无需教师的鼓励,学生自觉地说出了内心的想法
7、。为什么呢?因为教师“退居二线”了,甚至以一个透明人的身份出现在他们周围。舞台是学生的,没有教师的干预;学生之间是没有隔阂的,所以可以畅所欲言。三、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是深挖教材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位慈母的良苦用心。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从各个侧面感受父母的爱。有前三篇课文的铺垫,况且课上已经挖掘出母亲的心理和语言,学生应该水到渠成地感受到这篇课文中的母亲是爱她儿子的。为什么这个孩子还是认为母亲狠心呢?我想这还是由于我的引导不到位引起的。引导不够,理解也就不到位。在备课中,我应该继续在深挖教材方面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