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243421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四个不等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四个不等式----中学教师论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种种关于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作为其中一种主要形式的课堂讨论已然被思品教师们广泛应用。最近我听了几节思品公开课,亲历了课堂讨论的实施过程和作用。但是,心里激动之余又不免生起一种凄凉——更多的教师在借助讨论的外衣实施“灌输工程”。我认为,思品课堂讨论中应该存在四个“不等式”。一、预设问题≠讨论话题教师往往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其中,讨论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识疑、解疑和用疑的教学和生成目的
2、。但是,基本上所有的供学生讨论的问题都是教师在备课过程在那个预设好的,也就是说,学生的讨论始终局限在教师思维的指挥范围内,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一般情况下,随着一个个讨论问题的解决,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其实,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活动在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如果我们把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问题预设比作为师生讨论活动的一条主线,那么,在这条主线的前前后后和左左右右时候依然存在着其他的“迷人风景”呢?譬如预设之外的生成等。具有高超教学艺术水平的教师往往在自己备课中预设讨论问题时给学生预留一个思维起的弹性空间,即充分考虑预设外可能出现的“精彩疑问”。例如
3、,教师讲解“做人从知耻开始”一节时,课前充分预设了对“胯下之辱”故事的讨论活动。一般情况下,学生应该顺延传统观念和教材思维的观点,得出符合常人思维的结论,即韩信因为知耻而记耻,有记耻而奋发,所以成就了一番事业。不管是在讨论的组织形式上,还是讨论的结果上,得出这种结论似乎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讨论活动,原因在于这种结论正是教师所期盼的。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市井小混混独独侮辱韩信呢,是不是韩信自己缺少自尊,从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教师对于这种表面上看似无聊的、甚至是另类的疑问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里包含着学生许多弥足珍贵的创新
4、思维萌芽。对于提出此类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而不是无情打击或者嗤之以鼻;应该坚持讨论活动的拓展性原则,跳出预设的圈子,和学生一起对因为预设而应生的疑问作为话题展开另一场讨论活动。例如,通过对前文列举实例的进一步探究,师生又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即立身需自尊。从而把知耻和自尊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师的释疑成为促生学生精彩生成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课堂讨论应围绕预设而又不可被预设束缚了手脚,必须明确讨论的目的和宗旨。犹如放风筝一样,教师用预设“牵引”学生的思维活动方面的同时,还应考虑“风筝”自身的发展需要。二、气氛热烈≠达到深度俗话说得好,“外行看
5、热闹,内行看门道”。很多教师判断课堂讨论活动的效果的标准是偏颇的。他们评价一次讨论是往往用学生讨论声音的高低来判断优劣,用“气氛”是否“热烈”来形容讨论的成败。这都是错误的认识。这是教师不明确讨论活动真是目的和意义的必然结果。其实,讨论活动需要的是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这是制约讨论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离开了它,讨论只能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而已,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和意义。例如,讨论活动的心理环境不纯净、人际关系不和谐,学生就只能在在教师的“强迫”下做出“表面文章”——让人看起来十分热闹的“对话”,得出让教师“称心如意”的讨论结果。听过许多节课,深深地
6、为学生们感到悲哀,每每当教师一声令下要求学生开始讨论时,不少的学生马上佯装出积极参与讨论的模样,不管是否在讨论教师布置的话题,但是那一波高过一波的讨论声音为讨论活动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用热烈的气氛掩饰了虚假讨论的本质。而当教师发布停止讨论的命令时,学生会立即安静下来。难道学生的讨论正好与教师预期的讨论时间是真的那么一致吗?那么,我们判断一次讨论成败与否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学生对讨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问题的实质,头各国现象洞悉了问题的本质,不仅知道了“是什么”,知道了“为什么”,而且知道了“怎么办”;或者明确了是非、辨明了
7、黑白;或者通过讨论活动而衍生出更多的疑问,促进了更加有效的生成等等。可以说,这样的讨论就是成功的、富有成效的。相反,尽管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但是讨论的结果早已经完全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学生的思维犹如放飞风筝的那根细线,被牢牢地握在教师的手里,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观点呈现,学生只是“被”讨论了一次,借助讨论的形式“完成”了教师预设的“任务”。那么,这种讨论当然是失败的,师生只是在作秀而已,根本没有起到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三、讨论完整≠全员参与从讨论问题的预设到活动的组织,到得出讨论结果,这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讨论过程。每
8、个教师在组织讨论活动是都会遵循讨论的程序,逐个完成讨论的每个环节。但是,我们在思考讨论环节是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