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241408
大小:435.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8
《公交车的调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公交车的调度 杜克勤童颜李科摘要:本文解决的是一个公交车调度问题,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车来运送乘客, 同时不能让乘客等待时间过长,也不能超载。 文中提出了一种解决本问题的新颖的模型。通过分析知,一个时区内需要 的车只与该时区内车站的最大转移客流量有关,于是我们对题目所给的数据进 行一系列变换处理,求出每个时段发的车的最大转移客流量,得到一个新的表格。 根据最大转移客流量,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可以求出我们这个模型需要发车次数的 最小值,然后综合考虑乘客的等待时间等我们可以给出各个时区的发车次数,进 而确定全
2、天发车时间表,由发车时间表,我们同样用线性规划方法求出需要的最 少车辆数。 用我们构造的模型,求出了一个可行的调度计划,并给出了发车时刻表。每 个方向的全天发车次数为237,需要的57辆公交车。通过编程模拟得出平均等 待时间2.17min和平均满载率81.6%,对这个解进行了评价,说明了本模型的特 点,并指出了进一步优化改进的方向。最后用一个模拟搜索方法又求出一个解, 并与第一个解相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 这是一个公共汽车调度问题。题目给出了来自我国一座特大城市某条公交线路的客流调 查和运营资料。
3、该条公交线路上行方向共14站,下行方向共13站,题目给出的是典型的一个工作日两 个运行方向各站上下车的乘客数量统计。公交公司配给该线路同一型号的大客车,每辆标准 载客100人,据统计客车在该线路上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0公里/小时。运营调度要求,乘客 候车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早高峰时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车辆满载率不应超过120%, 一般也不要低于50%。 我们的目标就是根据题目所给的这些统计资料,把调度问题抽象成一个明确完整的数学 模型,并求解,根据我们的解,给公交公司制定一个公交车调度方案和起点
4、站的发车时刻表, 使公交公司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但又不能牺牲乘客的利益。 二基本假设 1.1. 候车队伍有良好的秩序;即要保证乘客先来先乘车的原则; 2.2. 忽略其它情况对公交车的影响,即公交车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不计乘 客上、下车的时间及公交车起动、加速、滑行、制动时间(因为题中给的是平均速度); 3.3. 从时间段内到达某站的乘客数服从均匀分布; 4.4. 公交公司只对公交车进行调度但在允许的范围内不限制乘客上车
5、;既只要该车乘客 数不大于120则允许乘客上车,直到达到120为止; 5.5. 每个时间段的发车间隔时间是确定的而且平均的。 三符号说明与概念引进3.1概念引进11 时区-----我们规定两相邻正点之间的单位时间间隔为一个时区,并给之编号5:00-6:00时区6:00-7:00时区21:00-22:0017时区22:00-23:0018时区 22 跨时区-----当一辆公交车从时区出发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已经进入下一个时区时,我们就称为产生了跨时区
6、。 33 站间转移客流量-----有多少乘客乘坐时区发出的车经过j车站到达车站(包括在车站上车的乘客,)。 44 如果一个乘客是在时区来到车站乘车的,我们称该乘客来自时区 3.2符号说明1分别代表各个时区内发车的时间间隔2分别代表各个时区内发车的总次数3:在时区车站的净上车客流量4:站间转移客流量(见上面定义)5:车站来自时区的人被发自时区的车运走的数量6:时区内发出的所有车在车站运走的净乘客数量(上车人数减下车人数)。四问题的分析 我们应该在满足乘客的等待时间要求的
7、前提下,合适地安排发车次数,得到发车时刻表, 使得发车次数尽可能的少,而且用到的车辆尽可能少。 我们的目标是求每一个时区内发车的次数,发车的次数由在该时区内发出的车要要运 送的乘客数量决定,那么我们就要求各个时区发出的车分别要运送的乘客数。知道了要运送 的乘客数,就可以用线性规划求发车车次。知道了发车车次,我们进而可以列出发车 时刻表,通过时刻表,可以用线性规划求最少车辆。 五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起点Ak点5:005.1模型一示意图见右。箭头表示车在一定时间内从起点开到终点。6:00由于公交车有跨时间
8、段的问题(例:起点到第Ai站要用t(以小 时为单位))的时间,则在i:00到i+t时间内到达Ak站的乘客 可由i-1:00—i:00时间段内发出的公交车运走)。为了方便解决问题,i:00在i时区到达车站的这部分乘客将被i-1时区发出的车运走 我们以第i时区()发出的公交车来重新划分乘客, 在i时区到达车站的这部分乘客由i时区发出的车运走找出各个站点上由这些车运送的乘客数量 (i+1):00则从第j时区发出的车在Ak站点所要运 走的乘客数量为(假设在i:00到(i+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