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戏曲论文-->引言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写过一本名为《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的书,他在该书的导言中说明:“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坏”①。沿着同样的思路,许多学者文人都将宋金以后统治中国的蒙元政权时期,称为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文化凋敝的时期。这个诸君享柞加起来不足百年的异族统治政权,夹在是为汉人政权的宋明之间,虽疆域广阔,种族多元,
2、但在很长时间里,因为所谓的暗无天日,被人为地排挤和粗暴地裁断:很多研究者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多将其一笔带过或者根本不置一嚎,这一点尤其在某一专题的通史性著作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以朝代为章节的话,往往宋过了以后就直接跳到了明代。在这样一个崇尚武力、注重实用、追求享乐、缺少拘囿的新环境里,作为社会最敏感神经的文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从史册文集恒见多章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有很多人都在政治理想中沉浮,在科举情结中挣扎,在物质困顿中颠波,在精神危机中游移。关于这些,研究者的专著文章中有比较具体而全面的讨论,单就文艺来说,诗词文脉继续向下发展,作家作
3、品毫无萎颓之势,而新兴的时艺一一“曲”,更是异军突起,一枝独秀。..........后人的评价,总说元曲(这里特指戏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当日是极繁荣的,成就是极辉煌的。稍微分析一下所谓辉煌繁荣之说可以发现,它能够成立而非虚言妄语首先是基于元代戏曲有数量可观的作品产生、传世。仅现今传本,以《全元戏曲》的收录为据,则“元代南戏、杂剧两种类型的作品,合达二百种以上”②,若按明人的说法,则截至他们生活的年代作品数都还是不少于千余本的③。千余本就是千余个故事,只论其中可能常演的,总数也相当惊人;其次是基于戏曲有风格各异的众多作家出现。戏曲作
4、家的人数其实难以确计,但以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的考订来看,至少也有百人,这还是有名有姓的,无名和失载的还会更多。不过关键的,他们又各自具有不同的风格呈现应该才是“繁荣辉煌”的添花之处。其三是基于元代戏曲对后世有意义深远的指导、影响。元剧被大量改编的情况且不多说,只看后人自觉以其为圭泉,往往开口评论,则祭起“元人手笔”、“元人语”的大旗,对元代戏曲来讲,这是一种加诸意识领域的辉煌,是一种具有延续性的价值张力作用的辉煌。辉煌的铸就通常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第一章中国“文人”简论第一节“文人”词义解说一直以来,
5、人们都把周公旦和孔子当作文人之祖①,真照此计算,则“文人”存在的历史不可谓不悠久。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文人”一词的源头最早能追溯到《书》、《诗》那里:《尚书•文侯之命》中有“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的记载,《诗经•大雅•江汉》中也有“厘尔圭琳,柜粤一卤,告于文人”的句子。不过这两处“文人”的意思,据前人《传》、《疏》、《笺》的解释,指的是有文德的人②,与后世惯用的“文人”的概念显然有区别,可以想见,“文人”的涵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本文在讨论中所涉及的“文人”,主
6、要采用其偏于泛指的那一方面语意,即笼统地指代一切知书能文者,而非仅仅只是称呼文学之士。实际上要想说明“文人”这个概念,恐怕还得先理清一个似乎非常复杂的头绪,因为在中国社会,“文人”本身就一词兼涉二义:广义和狭义,而自古以来,无论是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书写里,还是在千变万化的口语传达中,与“文人”意思相近、概念差似,以至被众人有意无意间混淆通用的词还有很多,以下稍加例举辨析。“追孝于前文人”,孔安国传释为“以善使追孝于前文德之人”,孔颖达疏释为追行孝道于前世文德之人”,“告于文人”,郑玄笺释为“告其先祖诸有文德见记者”。读书人。对于古代
7、的受教育者来说,“读书人”是一种非常形象贴切的命名,史传记述文人的成长经历时,常用“三岁读书”、“过目成诵”、“淹通经史”等语句。.........第二节中国文人的特点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文人,是一个特出的群体,这种“特出”,通过他们与小人①、武人的区别对立表现得尤其明显②。文人与小人的鸿沟在于:文人是教育的受惠者、知识的拥有者和思想的创造者,他们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上下层中自由流动(主要是由下向上)。虽然只占社会人群的少数,但一则物以稀为贵,二则到底劳心者治人,因此即便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还是理所当然地成为人
8、中骄子,甚至还有人说:“神仙不读书,亦是一俗汉,所谓顽仙不如才鬼耳”(明人陈继儒语)。而所谓小人,就是一般俗众,他们虽有庞大的人群总数,但绝大多数的文盲和半文盲也正是存在其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古人所谓“小人”,一指百姓俗众,用此意时不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