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人观论略

荀子天人观论略

ID:22215160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荀子天人观论略_第1页
荀子天人观论略_第2页
荀子天人观论略_第3页
荀子天人观论略_第4页
荀子天人观论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荀子天人观论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荀子天人观论略:天人观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在天人观上,荀子既主天人的原始同一和相分,亦主二者之间的相合与相参。无论天人之分,或者其后的合一与相参,其关节点都在于人之主体性的凸显与张扬上。荀子思想中的天人论最终要落实到人之自身中的心、性关系中去。  关键词:荀子;天人相分;天人相参  :B22:A:1009-0118(2012)05-0086-02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所著《荀子》一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天人观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在天人观上,荀子既主天人的原始同一和相分,亦主二者之间的相合与相参,且其

2、相合与相参正建立在它们相分的基础之上。我们分别论之。  一、天、人同一  所谓“天、人同一”,指在《荀子》中,“天”创生万物,也创生人类,“人”由“天”所生,是“天”的产物,因此与“天”在原初的意义上是同一的,二者之间具有同一的属性与特征。关于“天”之创生万物,《荀子》说:  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荀子·天论》)  在荀子之前,天命思想盛行,将“天”人格化、道德化乃至神秘化是殷商以至先秦时期的普遍性思潮。与

3、此不同,荀子将“天”自然化、客观化和规律化,天就是自然之天,而不是意志之天,或者道德之天,所谓“神”是指其之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而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就叫做天。相应地,由于“人”由“天”生,“天”“人”同一,故荀子论人,亦着眼于人之自然情性,认为人生而具有的感官本能、生理欲望和心理反应等,它们是人之为人的自然特性所在。如他说: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荀子·荣辱》)  所谓“饥而欲

4、食,寒而欲暖”是生理本能,而“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则是感官功能,它们乃“无待而然者”,故是人生而具有而不是后天形成的。这样,与“天”之为自然之“天”相应,荀子所论之“人”也是自然之“人”。进一步,荀子说: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主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在这里,所谓“天情”、“天官”和“天君”,主要也是就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存在说的;所谓“天养”和“天政”,即利用自然万物来供养人类

5、,亦意在肯定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天然性和合理性。它们可以说是“天”之在“人”者。在自然之“人”与自然之“天”的含义上,人、天无别,二者同一而不是相分。这是荀子论天人关系的第一个层面。  二、天、人相分  关于天人相分的观点,荀子在《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6、,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在这里,荀子明确地把“天”与“人”分开,把“天”看作是独立于人的自然界,然后把“人”亦与“天”分开,指出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具有不同功能与规律作用于其中的领域和存在。自然界具有自身独立常存的客观规律,所谓“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天道”、“地数”本身有其必然性,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力量为转移。这是“天”之作用的领域。与自然领域相对,在人发挥其作用的社会领域,则有其自身的治乱之道。所谓“治道”,如“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和“循道而不贰”等;所谓“乱道”,如“本荒而用侈”、“养略而动罕”和“倍道而妄行”等,它们都是人类社

7、会特有的规律,与自然界无及无涉。依照荀子所论,在“人”依循“治道”而为时,“天”不能使之贫病,而在背道妄行时,则“天”不能使人富全。“天”、“人”各有其作用的领域,这是荀子“天人相分”思想的主要内涵。  进一步,为什么能够“天”、“人”相分呢?荀子强调人类具有的认知主体性和道德能动性。他说: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非相》)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  “有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