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使英美文学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使英美文学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英美文学论文-->如何使英美文学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to]thispicktofromthefolloericanLiterature:aneericanliteratureteaching,introducingtheentusedinliteratureteaching.【摘 要】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英美文学课教学新思维:应用文艺理论来进行分析导读作品、把比较文学引入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导入西方的文化传统、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将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于文学教学中。
2、【关键词】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文化传统;文化差异;现代化教学设备英美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开阔思维,拓宽知识结构。通过阅读和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理解。但是英美文学课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的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这门课一直是门难教难学的课程。许多有识之士从课程设置和课时、教材、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
3、考核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提出了各自的教学新思维。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英美文学课,使之成为一门生动有趣,而学生又受益匪浅的课,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1.引导学生阅读具体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特点的作品选择相应的文艺理论来进行分析导读,甚至同一部作品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这将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在分析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时,如果我们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一个身心受到压抑而导致心理变态的
4、可怜女性,她还是一个以独特的方式和顽强的精神同传统和环境奋力搏斗的女士。爱米丽的父亲是一个自私、专横且傲慢的家长,按照南方传统的妇道观,他竭力要把爱米丽培养成“大家闺秀”,在他眼里周围的小伙子没有一个配得上他的女儿,就这样爱米丽作为普通人的生存权利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到了三十岁,她仍然是形单影只。终于,待到她父亲去世后,她开始有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她“剪短了头发”,打扮得像“女孩一样”,并且爱上了一个修路工头荷马•伯隆。可这时镇上的人又出来横加干涉,先是背后议论,然后是迫使教会的牧师找上门去,最后写信去
5、把爱米丽的两个傲慢、顽固、保守的堂姐妹叫来,企图拆散这对情人。在他们看来,爱米丽与一个“北方佬”、一个“打零工的人”相好,确实是太有失身份、有辱伦理道德了。但这一次爱米丽不再逆来顺受,她曾经屈服过太久,也牺牲得太多,现在她要为自己活一回,她执意我行我素,为婚礼置备了一切必需用品。然而,不幸的是荷马•伯隆并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结婚对象。他嗜酒如命、游手好闲、从未打算居家过日子。为了固守住这一份情感,她用毒药害死了他,并与他的尸首相伴了余生。文中对爱米丽的内心痛苦未作任何直接的描写,但是通过她的行动、以及事
6、件的结局,读者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她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因此,她的确值得为她献上一朵“玫瑰”。2.把比较文学引入英美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与中国的文学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提高英美文学鉴赏能力。我们在讲授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诗人马洛写的田园诗《热情的牧羊人致情人诗》(ThePassionateShepherdtoHisLove)时就可以拿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进行对比,从而来探讨中西田园诗的若干异同点。同样是表现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但两人的诗篇情趣迥异,前者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后者的现实主义色
7、彩十分明显。欧洲文艺复兴期间继承了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文人所创作的田园诗以牧羊人为描写对象,试图通过田园诗来寄托自己对纯朴世界的追求和渴望。但是,他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刻画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往往跟现实大相径庭。从维吉尔开始,欧洲的田园诗人向往和追求的是史前的“黄金时期”,在基督教的影响下,这个“黄金时期”被等同于人类失去的天堂-伊甸园,这一向往和追求本身就是虚无缥缈,根本无法实现,由此决定了田园诗的脱离现实、理想主义的色彩。中国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正好相反,田园诗的产生是建筑在现实的基础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在《
8、诗经》当中就已经出现若干反映农事的诗篇。然而,在《诗经》成集之后的近千年期间,反映田园生活的诗作极为少见,直到东晋末年,社会混乱、政治动荡,不少文人崇尚老庄思想,转而纵情山水,寻求隐居生活;而另一些文人不愿在官场混迹,在农本思想的驱动下,到躬耕的实践中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开始写出了反映田园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他经历的现实生活的再现,具有孔孟思想和老庄思想的底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