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ID:22193537

大小:22.4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_第1页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_第2页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_第3页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_第4页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摘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四时养生的指导原则,本文参考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养生上的见解,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关键词:中医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某些中医学派的影响,部分医家与学者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作为指导冬夏养生的原则,并经媒体的宣传混淆了视听,使许多人进入了养生的误区;加之现代人对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致使大众广泛接受了夏季养生必藉绿豆汤、西瓜

2、甚至冷饮以“清凉解暑”,以及空调营造的低温环境,而一到秋冬季节就食用具温热之性的牛、羊、狗肉或参、芪、虫草以“冬令进补”的观点,形成了“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1历代医家的见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的道理[2]。具体到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理解以及在指导养生的实际运

3、用上,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例如医家王冰认为“养即制也”,主张“春夏制其亢阳,秋冬制其盛阴”;但大多数医家认同“春夏季养生当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养生则以培补人体阴分为要”的观点[3]。诚如清代张志聪所言:“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从根而培养也。”,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4],马莳[5]、高世栻亦持此观点。换言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实质上强调了养生保健的原则在于顺应自然之道[6]。2“养”含义“养”字含义较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

4、”意指调和、调养。《说文解字》:“调,和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四气调神”即是说人应顺应四时之变而调养,也即春夏应调养阳气,秋冬应调养阴气,保证人体气机与四时季节的和谐统一,并非春夏应温补阳气,秋冬应滋补阴气。马莳认为:“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7]”此即“顺气而养”的观点。人们之所以陷入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春夏补阳、秋冬滋阴的误区,系没有正确理解“养”字的本义,望文生义造成的误解误读。3“春夏养阳”3.1“春夏养阳”的机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自然界变化的普遍规律。春夏

5、之季,阳气活动旺盛,万物生机盎然,气候温热,机体腠理开泄,汗出多,阳气消耗亦多,加之乘凉饮冷,更易损伤阳气,这就是春夏养阳的简单道理所在[8]。3.2如何“春夏养阳”季百草发芽,推陈出新。肝气应春而旺,升发而条达。且春在五行中属“木”,有生长、升发、条畅的特性。故春季养生应顺应“生”的规律,养少阳生发之气,并辅以辛散升浮之品,以应时扶助阳气。春夏阳气升发,而非阳气旺盛,切勿过用寒凉之品伐伤内里阳气,日常饮食和治疗疾病都应护养阳气。民间流传“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春夏饮食宜适当添加辛温之生姜,亦有此意。张志聪曰:“春夏之时,阳

6、盛于外而虚于内”,如同自然界夏季地表热甚而深井之水颇凉[9];夏令之平脉为洪脉,亦可证明夏季气血趋向于体表。暑热则阳亢,气盛则伤阴,故夏季多见烦热多汗;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多易耗气伤阴。且汗为心之液,心气通于夏,而热易扰乱心神,故夏季应注意清心宁神,益气生津。但此处的清心并非是贪凉饮冷,汗出本已耗伤阳气,养阳应为护养阳气,防止伐伤生长之阳。老百姓所言“夏季宜食西瓜、绿豆汤等消暑之物”并非和夏季养阳相悖,但食物不宜冰镇,更不宜过度食用。《抱朴子·内篇》有云:“夏不欲穷凉”[10],《摄生消息论·夏季摄生消息》亦指出:“不得在星月下露卧,兼

7、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11]《养老寿亲书·夏时摄养第十》道:“不可放纵取凉,以防贼风中人。”[12]其意为:夏季过度追求凉爽容易耗伤阳气,尤其易伤体表之卫阳,使外邪容易侵犯机体,故平日也不可依赖空调等降温之物。同时,春夏阳气升浮,造成内里脾阳相对虚弱,且暑多夹湿,湿易困脾,使得脾气不升,脾运不展,容易出现脘腹痞满,精神疲乏,肢体困重的现象[13],故还应适当辅以健脾之品。在中医用药时,春夏季节尽量勿伤人体阳气,尤胃之阳气,避免应用大量苦寒之品,或可稍加桂枝、升麻、薄荷等药物以养生长之气,可获良效。“冬病夏治”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采取

8、夏月三伏天背俞贴敷疗法,配合内服培补脾肾之剂,亦取“春夏养阳”之意,此多为素禀阳虚之体,其病每于春夏稍愈,秋冬加剧,治疗则必须于盛夏阳旺之时,即予以培补,至秋冬才可能减轻症状或减少复发[14-15]。4“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