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玄意识与中国哲学

幽玄意识与中国哲学

ID:22187820

大小:6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7

幽玄意识与中国哲学  _第1页
幽玄意识与中国哲学  _第2页
幽玄意识与中国哲学  _第3页
幽玄意识与中国哲学  _第4页
幽玄意识与中国哲学  _第5页
资源描述:

《幽玄意识与中国哲学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幽玄意识与中国哲学[提要]本文运用哲学与哲学史相统一的方法,论述了幽玄意识的含义,以及它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论文认为,幽玄意识就是世界不透明的意识,同时也是人的有限性的意识,它表达的是世界和自我的阴暗、欠缺、不完满的面向。先秦汉唐的哲学具有这种浓郁的幽玄意识,这种意识渗透在对于存在的理解中,存在(道)就是一阴(幽暗、不可见)一阳(显明、可见)的持续的交互作用,就是当前的可见者与不可见者共同构成的场域总体,它是一切创造得以展开的场所。以幽玄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天人观是《中庸》的"配天(道)"观和《易传》的"继天(道)"观,它不同于宋明的"同天"、"法道"观。中国哲学的历史,从先秦汉

2、唐到宋明,再到现代,是幽玄意识一步步衰退的历史。回顾一下现代中国的哲学,就会发现,它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进步和进化的信念、对世界之可知性的确信不疑、对于乌托邦式目的王国的执着追求,似乎构筑了一种坚定的乐观主义的传统,被这个传统濡染的人们曾经过于盲目地相信人对于世界的主宰力量。这个传统是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现代的延续形式呢?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而且,这个现代的乐观主义传统恰恰是对古典时期的中国精神传统的一种颠覆,这种颠覆反映出来的哲学生态不是我们在创造性转化古代的传统,而是我们的古代传统在现代的湮灭、被遗失与被忽视。通过对于幽玄意识的分析可以表明这一点。一"幽玄意识

3、"这个词语是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的概括,它也可以被表达为一种"不可见"的意识,一种"隐性"的意识,或者说一种"不透明"的意识。在本体论-认识论的意义上,这一概念表达的是:世界与自我总是有不可知、不可见的那一个向度,它总是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之外,而不能被清晰地意识。[1]在伦理学-本体论的意义上,"幽玄"一词展示的是世界与自我的黑暗面,存在中本有的"黑夜,悲哀,有限和欠缺",甚至邪恶;在这个意义上,幽玄意识是指对于宇宙人生中与生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2]在更为本质的意义上,对世界具有的幽玄意识就是主体对自身的有限性的哲学意识,它表达了如下的事实,人总是有

4、所不知、有所不能的,换言之,人是有限的。对于本体论而言,幽玄意识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把人的有限性确立为本体论的真正基础。在先秦汉唐时代的哲学中,可以发现幽玄意识的不同形式的表达:从世界观的层面上,世界的玄妙、神秘与不测一再被强调。老子曾经把这种幽玄意识表述为"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世界是玄的,玄就是黑暗的,就如同神秘的黑夜,换言之,它是不透明、不清晰的,所以,世界才是神妙不测的。承认了世界的幽玄、神秘性,才能感受到平常熟悉的东西其实也具有一定的陌生性,也包含着无尽的奥蕴。在《易传》中,这种幽玄意识是通过"阴阳"、"神"、"妙"等概念表达出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5、"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阴、阳"在《易传》主要是指"明、暗"、"隐、显"、"昼、夜",或者说可见与不可见。把"阴阳"理解为两种不同的"气",不是阴阳的原始含义,这种含义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特别是为宋明儒学所突出的。罗光正确指出:《六经》没有以气为哲学名词,用以解释宇宙和人生。《易经》讲阴阳,但没有与气联系在一起。至于阴阳两气,已经是后代的词汇,属于注解《易经》的用词[3]。因此,阴阳的源始含义,是不能通过气来加以说明的。《说文》把阴、阳的原始含义解释为幽暗(隐)、光明(显)。古代人有见于河流之南、山之北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故称之为阴;阳光所至之山南、河流

6、之北,为阳。[4]可见,"阴阳"一词与明暗或隐显有关。在"阴暗"、"阳明"、"阳奉阴违"、"阳儒阴释"等词汇中,"阴阳"二字仍然保留着这一原始含义。在董仲舒那里,阴阳还是一组与幽玄意识有关的词汇。作为"相反之物",阴阳二者"或出或入",总是不能同时给予,"不得俱出",总是或隐或显[5]。任何一种事物总是具有当前可见的一面与当前不可见(幽玄)的一面,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表达的真理。这一真理突出的是,这个世界有一半是透明(阳、可测)的,另一半是不透明(阴、不测)的、不可见的,二者之间的交互渗透构成了世界的总体性特征,存在(道)的本性就在幽明之间一往一复的运动之中。正因如此,世

7、界才是不可测度的,才是未被决定的,因此,也是神妙新颖的。所以,《易传》把日新视为由世界的幽玄性所必然导出的基本原理。这个世界观既然是幽玄的,那么,它就必定是不可测度的(神妙的)、未被决定的,因此,它也不可能以狭义的知识的形式给出,不能成为近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论的适当话题。既然,一切都具有内在的非现成性,在这样的世界观中,天地之始发生在今日,天地之终同样也发生在现在,[6]所有的终结都不是完成,而只是新的开始,因此,《周易》把"既济"表述为"未济"的一种形式。对于这种智慧形态来说,新颖(或者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