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导致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导致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新兴经济体出口的迅速扩张和经常账户盈余的不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达经济体的过度消费,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影响因素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代表性的“金砖五国”在2000—2012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在6%以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度超过70%。然而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显现出放缓迹象,到2013年下半年,80%的新兴经济体出现经济增长放缓。新兴经济体从“集体高增速”
2、到“集体减速”,背后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全球化的周期性因素,内部因素则是新兴经济体内部的结构性因素。综合来看,外部因素构成的影响相对较大。 一、全球化周期性因素是新兴经济体增长趋缓的主要原因 推动新兴经济体十多年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并非各国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而是全球化周期性因素带来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大规模资本流入、快速的出口增长、长时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F的测算,中国超额投资占GDP的比重在10%左右。 瑤过高的投资率必然带来投资效率与宏观收益的下降,而不断积累的债务负担会造成难以估量的金融风险。世界银行2013年6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
3、望报告》也认为,中国难以持续的高投资率已经越来越成为巨大的挑战。中国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本身就意味着对大宗商品需求增长的放缓。因为相对于出口与投资依赖,向消费依赖倾斜的增长模式下的大宗商品进口需求必然要减少。三是调结构框架中提高原料利用效率的要求,也将进一步削减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 (四)贸易自由化周期 在2010年以前,多边贸易体系一直是美欧贸易政策的重点。在WTO的推动下,全球性关税下降,非关税壁垒得到规范,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货物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但对发达国家有利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却进展缓慢。因而,出口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是主要的获益方。 美国则将多边自
4、由化进程的停滞归咎于以印度、巴西和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自由经济秩序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进化产物,而是一种政策选择。美国在二战后创造和维护了这样一种自由经济秩序,目的在于获取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利益。 从2010年开始,发达经济体逐渐将贸易政策重点转向选择性的区域贸易协定,定位于开放的高水平、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安排,涵盖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金融监管、竞争政策和经济立法等方面。 代表性的协定有三个:一是2010年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目前参与国家有13个;二是2013年由美国和欧盟共同发起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
5、伙伴协议”(TTIP);三是欧盟与日本也在积极接洽寻求构建自贸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协定均将主要的新兴经济体排除在外。 虽然2013年底举行的WTO第九次部长级会议达成“巴厘一揽子协定”,但这并不说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政策重心重新转回到多边自由化进程上。 相反,这一成果的达成所反映的恰恰是发达经济体政策重心转变所带来的“被迫合作”。一方面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上述三大区域贸易安排所代表的“新型贸易规则”之外,又没有足够分量的区域安排与之竞争,迫切需要通过WTO框架强化合作,维护贸易利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上述区域贸易安排特别是TPP已有相当的基础,发达经济体也希望维持WTO的
6、生命力,以便未来通过这一框架推广其所主导的新型贸易规则。 二、自身结构性因素是新兴经济体增长趋缓的内在原因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增长中主要的一对结构性问题。本轮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主要来自前述全球化的周期性因素为其提供的总需求层面的利好。然而,持续的繁荣掩盖了新兴经济体普遍存在的总供给层面改善不足的问题。随着周期性因素的结束,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自身结构性因素暴露无遗。 (一)需求层面过度对外依赖 1.大多数东亚新兴经济体都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生产X络迅速形成。 2002—2008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速约为25%。考虑到
7、直接或间接的进口构成,中国GDP增长的三分之一可归功于出口贸易;如果考虑出口贸易对国内消费的乘数效应以及对国内投资的连锁反应,这一比例可升至约50%。 其他一些国家对出口的依赖程度甚至比中国还要严重。以2004—2008年出口占GDP的平均比例来看,菲律宾为45%、越南为72.8%、泰国为73.5%、马来西亚为112.7%。泰国、印尼等国的增加值出口占GDP的比例在30%—40%之间,而其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超过了60%。 2009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新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