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55243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新模式,许多专业推行这一新模式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收效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牵涉到许多环节,要协调这些环节,需要明确好几个关键问题:如教材一体化、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学科渗透等。本文对如何明确这些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专业、一体化、机械 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在高中阶段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现场的中初级技术工人,以及相应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主要是给与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的教育,通过职业教育,首先要促进学生获得能顺利就业的能力,使之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再者,还要具有相应的文化程度贮备,以适应学生精神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并为其将来进一步发展或转换工作岗位,为终身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为最终实现自主创业奠定基础。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除了要实现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达到基本的国民素质这一基本教育目的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满足于职教的特殊教育属性即企业性。 职业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属性——企业性,意味着学校的技能培训和工艺知识的传授要符合企业生产岗位规范化的要求,专业设置和目标培养设定要符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
3、需求,同时,还要求学生懂得和养成某一行业内特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具体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工作能力等方面,尤其应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工作能力。这在职业学校中传统的机械专业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制造业进入一个发展停滞、缺乏活力的萧条期,几乎被人们视作夕阳产业。90年代以后,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制造业注入了生机。如今,机械设计与制造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背景下,各
4、中职院校纷纷开设机械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高薪急聘数控操作人才”之类的招聘广告屡见不鲜,从人才市场和企业反馈的信息也表明,社会对高质量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从近些年机械专业毕业生数量上看,应基本能缓解当地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急需,不至于供需严重失衡。中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专业方向设置、教材的选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协调、师资分配及在校学习与继续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突破单纯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运用适应现代化教学思想的新形式、新手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机械专业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5、: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是指学校专业设置适宜当今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合理;教材内容适于专业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协调并举;教学内容的相关渗透。即:专业设置一体化、教材内容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科渗透一体化。 一、专业设置一体化 在当今的职业中专里,虽然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一体化专业,如最常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但往往侧重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设置理念。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
6、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其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与其相关的学科应包括机械工程学科、检测与控制学科、电子信息学科三大块内容。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二、教材内容一体化 目前中职学校所采用的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有些甚至是十多年前的老版本,不能适应当今科技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另外,课堂理论教学
7、部分和实习、实训部分界限过于明显,两者的内容没能融会贯通,不能让学生做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也未能充分体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不少学校采用自己学校内部的自编教材,这在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内部自编教材不仅是中职学校教材的补充,还是学校自身教学特色的一种体现。它有利于因地制宜的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怎样集中高水平的编写力量,编写出确有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无疑成为当前中职教育教材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基于此,教材编写人员必须走出校园,深入生产实际,或吸纳部分从事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
8、 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