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

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

ID:22149714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_第1页
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_第2页
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_第3页
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_第4页
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摘要:“阴柔”是中国器乐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老子“贵柔”哲学和道教美学“阴柔”美论是其哲学美学基础。道家哲学并非弱者哲学,中国器乐艺术也非“靡靡之音”,柔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能柔能刚、刚柔相济才是道家思想的真谛,道教美学之“大美”,中国器乐艺术之“神韵”。  关键词:阴柔;中国器乐艺术;老子;道教美学;柔韧  :J601:A:1004-2172(2010)03-0070-02    一、中国器乐艺术的“贵柔”美论    在中国器乐艺术的美学品评中,“贵柔”美论举足轻重。“贵柔”作为中国器乐艺术的终极境界——“传神余韵”、“大音希声”的外化形

2、式,使中国器乐艺术具有了明显区别于其他音乐门类的突出特征,使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葆有独特的魅力。  中国器乐艺术尤其重视“柔”的运用。中国器乐艺术包含一种从容徐缓、沉郁豁达的基调,它以静、虚、淡、远、清、迟、慢、缓、疏、圆、中、和等“柔性”要素做为其创造空间美感的首要、必要手段,追求空灵、幽深、阔远的意境。古籍中曾这样论述其“阴柔”特质:徐上瀛《山琴况》曰:“然琴操之大体,固贵乎迟:疏疏淡淡,其音得中正和平者,是为正音,《阳春》、《佩兰》之曲是也”①;冷仙《琴声十六法》:“音本喜慢,而缓缓出之,若流泉之呜咽,时滴滴不已……指下既静既清,而又能得高调,则音意始臻微妙

3、。”②文中“迟、疏、淡、中、正、和、平、慢、缓、静、清、妙”等都是中国器乐艺术“阴柔”美感特征的形象化表述,“阴柔”是中国器乐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  “阴柔”在中国器乐艺术中占有主导性地位,其影响力辐射到中国器乐艺术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中国器乐艺术“阴柔”之美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音量的幽微,二是音色的空漠,三是意境的幽远。  首先,音量的幽微。中国乐器除了鼓、唢呐等用于户外大场面演奏的乐器外,其他大部分乐器的音量都比较柔和、微弱,而且在演奏时还常常人为地间以弱奏,形成音乐节律上的抑扬顿挫、虚实相间、明暗相映之感,突出了其音量上的“贵虚”、“贵柔”特色,于听觉上

4、直接造成乐曲意境的阴柔之美。尤其是古琴,其乐器构造弦长、震动慢、面板厚,特定的形制导致了古琴音量的温柔、敦厚、微弱,再加之古琴浓厚的“贵柔”文化底蕴的烘托,使其格调高洁雅淡、中正平和,独具“文人音乐”高贵、柔美、淡雅的特色。  其次,音色的空漠。西洋乐器音色大多浑圆饱满,其每个音就如一个点状的圆形实心球,与其相反,大部分中国乐器的音色是中空的,好似一个空心球。如箫、木鱼等乐器,其声音空灵、柔和,似乎是从演奏者腑腔中共鸣震动滚沸而出,特别具有深度、力度与张力,体现了中国器乐空漠、柔韧、深邃的特色,这种空漠的音色感极易制造出虚静、柔美而极具张力的空间意境。  再次,意境

5、的幽远。中国器乐的尾声,很少像西洋音乐那样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而是在悠长、舒缓的乐音中渐渐趋向沉寂,这种幽远的乐思将听者的思绪、想象引向远方,体现了中国器乐艺术追求“玄远”的天外之音、弦外之韵的“大音”审美境界。“远”是由声音渐虚、渐微、渐静而产生的空间效果营造出来的,是听者的意念脱离了声音樊篱,独自在空间意境中的自由解放与任意翱翔。“远”的意境可以上溯到道家哲学、道教美学中,它体现了道家哲学、道教美学超脱与上升的超越愿望、精神自由与解放的祈望以及与“道”冥合的永恒理想。    二、中国器乐艺术“阴柔”之美的哲学美学背景    为什么中国器乐艺术审美标准上的“阴柔”取

6、向,反而使其具有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恐怕这还是要归结到美学中,在“柔弱胜刚强”的美感意识中去解释其原因。  “贵柔”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特色。老子“贵柔”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贵柔”精神已经浸透到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其直系流觞——道教美学就具有浓厚的阴柔特征。此外,老子“贵柔”哲学也成为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基础,深刻影响了艺术美的各个方面,除中国器乐艺术外,其他传统艺术门类,如小说、戏曲、诗词、武术、杂技、舞蹈、书法、绘画、声乐、建筑、园林等,“阴柔”美均在其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气质。  道教美学“阴柔”美论又是如何对中国器乐艺术产生影响的呢?

7、道教美学“阴柔”美具有特殊的魅力,在于它以老子“贵柔”哲学为其理论根基,并以“虚静”为其主要表现特征,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致虚”、“守静”到极点后,正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良机。人类的知识,都是通过逻辑推理、分析等思维而来的,而惟独“智慧”、“真知”,包括“美”,“大美”,却是从“虚静”中灵光一现顿悟而得。所以,“虚静”对于美的创造和鉴赏都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彻底的“虚静”是开启美的创造和鉴赏大门的枢纽。美的形成无一不是“有”与“无”、“虚”与“实”的辩证统一,没有“虚”就没有“实”,没有“静”就没有“动”,只有“虚静”才能调动人的想象,才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