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06942
大小:54.6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备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备课【摘要】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备课,有效的备课应该是备而有用的,课前教师应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然后落实的教,巧妙的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使学生乐学,善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有效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有效备课,要有效地活用教材,要有效备好学生学情分析,要有效地备好教学过程,要有效地备好教法
2、和学法,要有效备好练习和作业,实现小学数学有效备课定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备课;有效教学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制定蓝图、预先谋划的作用;是上课的前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那我们又该如何备课呢?一、钻研教材1.吃透教材首先,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系统的解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其次,钻研教材还要钻研练习题,练习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并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备课时首先要把课本中习题
3、都看一遍,以此分清哪些题是与新课相联系的基本题,哪些是加深理解的变式题,哪些又是综合题。另外,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题目,以提高练习效果。2.活用教材知识无处不在,教学的阵地也可以无处不在。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提供的静止的教学资料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素材,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知识。让数学知识转化成实践知识,通过实践知识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让教材的内容情景化、动态化、生活化。二、有效备课,要有效备好学生学情分析备学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如何教,还要备如何学。要以学的姿态去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是我们学习的
4、主体,他们是有自己思想的“活人”,而且他们的学习程度、智力程度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尽可能体现因材施教,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合理分配活动和训练的时间。对于后进生而言,我们可以给他们留些简单的活动,而大部分学生,我们还是要按照大纲的要求,按事先预设好的教学安排进行教学。在介绍百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我预设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接触过百分数,于是教学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材料,上课时充分展示学生收集的材料,学生就会感到百分数的用处,马上就会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教学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后,马上安排后进生读写百分数,让他们也获得
5、成功的体验,接着安排优等生说一说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点。三、抓住重点1.确立目标点课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如果说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是隐性目标,很难在一节课内发生明显的变化,不便于检测的话,那么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应该是显性的,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应该有明显的变化,是可以检测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是一节课中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个方面。有的课可能更多贡献的是“过程”,有的课可能更多贡献的是“结果”。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
6、任务之一。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分析,先看课标的总体要求,再把这一单元的目标、本节课的目标确立好,把目标变成问题。1.抓住重、难点和关键点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教师需要明确哪些是教学的重、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以至影响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
7、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教材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2.强化训练点在数学课标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训练设计应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兴趣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训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意识,并促进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我们在训练中必须坚持“训练的梯度、训练的广度、训练的强度、训练的区分度和训练的效度”外,还应注意凸现生活性,满足差异性。参考文献:[1]吴永军.《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曹莲芝.《谈如何备课》,200
8、3(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