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整理第六章课程

教育学整理第六章课程

ID:22050496

大小:6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6

教育学整理第六章课程_第1页
教育学整理第六章课程_第2页
教育学整理第六章课程_第3页
教育学整理第六章课程_第4页
教育学整理第六章课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整理第六章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含义【导论版3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育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行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山大版】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内涵: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科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山香版】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

2、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二、课程的类型1、按课程的组织方式和设计形式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按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进行教学的课程体系。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分科教学的是孔子,欧洲是亚里士多德。理论流派有: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

3、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导论版:】其本质特征是: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通过经验增长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优点:较好地照顾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密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局限性:忽视了教育中的关键性的社会目标,不利于传授人类文化遗产;内容庞大,缺乏内在连续性,难以给予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甚至使学生难以掌握起码的读写算技能。2、按学

4、生的学习要求和选课的自主性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按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宄型课程。4、按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习课程。按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分为知识课程和经验课程。5、按课程的综合程度,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导论版】综合课程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使其成为一门关于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英国的怀特海首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作用:在认识方面,学生更易于接受综合课程而不是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又有利于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在心理方面,综合课程是按儿童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

5、编制的,比分科课程按逻辑顺序编制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学生个性发展;在社会方面,综合课有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的关系,有利于课堂间的相互影响,而分科课程则相对不适应社会的变化。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为四种:①相关课程,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相互进行。②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③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④核心课程,围绕一些重大

6、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是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6、按课程得到呈现状态,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和隐性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E导论版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人际情境、文

7、化情境等。【导论版】当代课程类型主要是: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收性;4、课程理论。四、课程理论的历史与课程流派【山大版】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山香版】唐代孔颖达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指

8、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意为“跑道”,据此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博比特1918年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提出了课程研究的“活动分析法”,拉尔夫•泰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