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主体精神

内向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主体精神

ID:21947606

大小:62.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5

内向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主体精神_第1页
内向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主体精神_第2页
内向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主体精神_第3页
内向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主体精神_第4页
内向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主体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向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主体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内向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主体精神别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因此,要想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就必须探讨其文化渊源。而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文化渊源,其根本途径就是从思维方式入手,分析研究传统思维方式对传统艺术理论的影响。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究竟是什么呢?我以为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思维方法以辩证为宗的辩证思维,二是思维指向以主体为重的内向思维。本文试图就内向思维及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从其总的思维倾向来看,具有明显的内向性特征。内向思维是主体以自身的存在、本质、价值和意义为反思对象的思维形

2、式。其思维的指向,主要是人的自身而不是自然界,不是把自然界对象化而是把自然界人化,并且也不是把人的自身对象化而是把人作为思维和实践着的主体去认识,不是在认识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而是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直接返回到主体自身。其思维的内容,主要是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意义即人生根本问题,而不是自然界的存在、本质、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认识自然界的存在、本质、价值和意义。这种思维认为,主体只要能反求诸己,自我反思、自我体验和自我认识,就能穷尽人和万物的一切道理,就能获得人生和世界的意义。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其思维方式无一不表现出明显的内向性特征。儒家的仁学,其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内

3、向思维。在儒家看来,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固有的内在德性,要认识和实现仁德善性,完全是主体自身的事情,只能是“反求诸己”(《孟子。公孙丑上》),“求在我者”(《孟子。尽心上》)。孔子认为:“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提出一条认识路线,“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的心思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反思自身,体认自身善良本性的过程。和儒家强调人的道德本性的仁学不同,道家提出了“自然”说,认为无欲无为、合于自然之道的素朴真性是人的内在

4、本性,人人当任其自然真性而生活,保持自然真性,反回自然真性,实现自然真性,即老子所谓“见素抱朴”、“复归于婴儿”;纯任自然、以自然为常即“常自然”,既是天之“常道”又是人之“常德”,既是自然界所固有的又是内在于人而存在的,人要认识自然之性,应当反回到自身,通过自我体验、自我认识,掌握普遍而永恒的自然之道。老子所说的“以身观身”的“知天下”(老子》五十四章)之法,及其所谓的“不出户,知天下;不出牖,见天道”(《老子》四十七章),也都是要求主体从自我出发,由自我反观而认识自然之道。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所提出的内向思维的一般原则,他所谓的“至人”、“真人”、“神人”,都不是对外界事

5、物有什么特别的认识,而是忘掉外部知识,甚至忘掉自己的形体和聪明,进行自我反观、自我体悟的结果。以老庄哲学为骨架的魏晋玄学,其思维的根本特点也就是对“自然”之性的自我反思。王弼说,“明自然之性”,“必求诸己”(《老子指略〉),又说“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于外也”(《〈老子〉注〉〉)。玄学的另一著名代表郭象则明确提出“求在内者”,反对“求在外者”,“求内不得,将求于外,舍内求外,非惑如何”(〈庄子〉注》)。这些都明显地表现出了玄学思维的内向特征。受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影响,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也表现出明显的内向思维的特征。佛教本来待‘无我”、“无性”之说,但中国化的佛教,却

6、在人的心中建立佛性,认识佛性,这一点到禅宗时,表现得最为充分。禅宗认为佛法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内心功夫,强调“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佛并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倾心于体验实修,向自己的心中挖掘,便可‘一悟即至佛地”。禅宗又强调,佛只在众生心里,就看你能不能认识,认识佛性的关键是一个“悟”字,“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坛经》)。佛与众生本无差别,只在迷、悟之间。但这个“悟”,是真正的自悟,不是他悟,是在自家心中去悟,不是向别处去悟。禅宗的这种明心见性成佛之说就是一种典型的主体内向思维。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为什么会具有内向性的特征呢?笔者以

7、为,其直接导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而最终根源还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中国传统哲学,从根本上说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哲学,其根本内容是追问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但他们都认为天人是相联相通、和合统一的。老子的“人法自然”论、孟子的性天相通观和《易传》的“三才之道”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表现;董仲舒以阴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